• 洪深此生与青岛的深缘,远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即便是在1914年发表的《青岛闻见录》,他已经仿佛有所预感的,用老成少年人故作苍老的回顾一生的口气说:“余至青岛,前后凡四次……而见闻所及,颇有可记录者……”  那时候二十岁的洪深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在青岛失去什么,以及他又将如何重返青岛。  洪深最早来到青岛是因为他的父亲。洪深之父洪述祖是袁世凯的亲信,因涉嫌宋教仁刺杀案,化名“恒如初”在青岛租界避难。洪家在青岛各处置了一些房产,其中包括后来令成年洪深念念不忘的 “我的失地”——崂山南九水的别墅“观川台”。在清华学校上学、预备留美的洪深每年都回青岛度暑。  1917年,当洪深已在美国留学时,秘密回到上海的洪述祖...
    2023-03-02955
  • 这是两张拍摄于 1947 年秋的旧照片。怎么照片的背景看起来眼熟呢!是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校门附近的花房吗?是的,照片的背景就是我们熟悉的花房。两张照片上共有 9 个人,都是国立山东大学植物学系的教师。你看,他们身穿洁白的实验服,面带笑容,精神舒展,洋溢着喜庆气氛,充满团结向上的力量。左图后排从左到右是李良庆、张峻甫、曾友梅、方同光和陈惠民,前排从左到右是刘德仪、郭季芳和郑柏林,拍摄者是曾呈奎。右图后排从左到右是郑柏林、曾呈奎、刘德仪、陈惠民和郭季芳,前排从左到右是李良庆、曾友梅和方同光,拍摄者是张峻甫。1946 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五个学院,理学院设数学系...
    2022-11-301026
  • 校史源头追溯至 1924 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1994 年 春 季 刚 开 学,在 3 月 3 日 的党委常委会上,研究审议学校本年度工作计划,确定把校庆工作纳入其中。之后发布的《青岛海洋大学一九九四年工作要点》,虽未作专条表述,但明确提出要举办校庆活动。这里的“校庆”,其含义应是指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庆祝活动。很自然地,追溯校史源头至 1924 年创立的私立青岛大学,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事情。青岛海洋大学动议追溯校史源头,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决定的。首先,基于校园变迁和学科继承的史实。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北半部分,是上世纪 20 年代北京政府准予私立青岛大学的永久校址,南京国民政府筹备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时最基础的条件,再经国立山东大...
    2022-10-062655
  •   学生毕业典礼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是对毕业生的鼓舞和激励,也是对在校生的一种极好教育。纵观学校发展历史,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8月即在青岛、北京、南京、济南四地招收首届工、商预科学生各40名。未及毕业,1929年6月,私立青岛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将校产点交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入随后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校预科生转入山东各地高中,本科生转入相应大学肄业。  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招收的第一届本科学生入学;1932年9月奉教育部令“整理”后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4年6月,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的首次毕业典礼。据当时校刊和有关文献记载,可大致勾...
    2022-07-061786
  •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国立青岛大学校门国立山东大学校门山东大学校门山东海洋学院校门青岛海洋大学校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门95年前,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在汇泉湾畔、八关山下这座美丽的校园中,先贤们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开国人在青岛自主创办高等教育之先河。建校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学校快速发展的70年,更是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海洋事业同行共进的70年。学校始终处于国家重点建设的第一方阵、引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以培养和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以全面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国家海洋事...
    2022-05-242563
  • 高亨先生是研究先秦诸子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1953年夏,高先生经陆侃如、冯沅君两位教授引荐,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和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并称“冯陆高萧”四大名家,为这座底蕴厚重的校园平添了一段人文佳话。高亨乃寒门出身,自知学习不易,因之读书尤为用功,少时即已熟读四书五经,并知其要义。青年时,他负笈他乡求学八载,1926年夏从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任教生涯。在长期漂泊不定的岁月里,他克服种种困难,潜心学术研究,运用传统朴学方法和现代治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一批...
    2022-05-181452
  • 每家都有每家的家风,它一直“润物无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本期策划家风专题,诚邀海大老先生的子女、知名专家教授、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为我们讲述一个个朴实无华、令人心生感慨的家风故事。他们娓娓道来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向我们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1953年应当时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的邀请,我们一家从北京搬到青岛,开始了我们在青岛的生活。我记得我家住在鱼山路26号的日子,童伯母有时候会到我家来和我母亲聊天,父亲在家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书房里,不过有时候也会在玻璃房里种些花草。  小时候只记得和父亲到第一海水浴场游泳一次,他游得很好,而且会坐在水面。偶尔有朋友来就...
    2022-05-16780
  •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对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情有独钟,在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园里,就留有许多蔡元培先生的深深足迹。  蔡元培于1929年6月应聘担任国立青岛大学(后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这个筹委会的十多名委员中,有杨振声、赵畸、杜光埙、何思源、傅斯年等五人是蔡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学生,其中杨振声、赵畸(太侔)先后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在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以及山大奠基性发展中,蔡元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 “兼收并蓄”的传统,也溶入了国立青大和山大的血脉。  国立青岛大学的校舍是接收私立青岛大学原址(大学路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幽美。校址由济...
    2022-05-131344
  • 一生以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实现教育救国为己志的赵太侔,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关系最为深切。1932-1936年、1946-1949年,他先后两度执掌国立山东大学,加在一起整整8年。从30年代“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到40年代发展、辉煌时期,赵太侔为我们描摹了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的沧桑砥砺及春华秋实。  1932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正式任命原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出任校长之后,办学治校特色鲜明。他在院系设置上突破旧有的模式,把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把工学院与理学院一起办,把农学院设在济南,根据山东省的农业实际加以研究,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创新性做法得到...
    2022-05-06903
  • 1933年12月16日的 《北洋画报》(第1025期)上,刊出“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俪影”,并有 “俞珊女士新婚倩影单独照”,照片上新娘新郎含喜不露,两侧的伴郎伴娘皆为俞家侄女、公子,天真开朗。  时年,俞珊25岁,(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职员,赵太侔44岁,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与俞珊的婚事,被梁实秋称之为“有情人终于成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旧笺拾零》)。的确,一位不苟言笑“饶有六朝人风度”的大学校长与一位大胆泼辣风姿翩翩且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演员相结合,十分让人关注。  有人分析,两人都是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者,在志趣爱好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不失为一种解释。  赵太侔(1989-196...
    2022-05-046064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