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以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实现教育救国为己志的赵太侔,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关系最为深切。1932-1936年、1946-1949年,他先后两度执掌国立山东大学,加在一起整整8年。从30年代“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到40年代发展、辉煌时期,赵太侔为我们描摹了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的沧桑砥砺及春华秋实。  1932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正式任命原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出任校长之后,办学治校特色鲜明。他在院系设置上突破旧有的模式,把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把工学院与理学院一起办,把农学院设在济南,根据山东省的农业实际加以研究,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创新性做法...
    2022-01-23978
  •   自1949年全国解放到1958年迁校济南,这段时期,是山东大学发展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经过军管整顿,消除了国民党的反动影响,由人民自己管理学校;经过山大与华大的合并,增强了党的领导,进一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新秩序;经过院系调整,成为一所文史见长、以文理为主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其中,在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的合并过程中,作为迁并委员会主任的彭康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两所历史不同、类型不同的大学,胜利地完成合校任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东大学的校史上,在青岛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子劼、彭嘉生。江西平江人。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919年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
    2022-01-23951
  •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之一。上世纪 70 年代,我在这里上学的时候叫山东海洋学院,当时是亚洲唯一一所专司海洋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对于昔日的山东海洋学院,一件小小的往事不应被人们遗忘,这就是当年被同学们调侃的“大喇叭”——山东海洋学院广播站的故事。喇叭虽小声音大,广播站是当年校园舆论的重地。  由于笔者是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的毕业生,期间曾为广播站撰写过稿件,有一篇题目为《解放》的稿件还被推荐给当时的院刊刊发了。因此,对“大喇叭”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其深刻的印象时常会在记忆的长河中冒泡,或许这也是成就笔者后来记者生涯的端始。  一百多年前,美国的霍雷斯·索特发明了扩音喇...
    2022-01-231137
  • 1956 年 4 月,郭沫若先生、华罗庚先生和老舍先生分别给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青年师生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勉励他们在“向科学进军”中取得佳绩。1956 年 4 月 9 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来信中指出:“实事求是的做到‘三好’,发挥积极性,就是向科学进军的基本工作。”信末,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勉励同学。郭沫若先生复信手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 4 月 9 日给山东大学团委会的来信中这样写道:4 月 5 日的来信已经收到,十分感谢你们的好意,嘱我为你们写几句鼓励向科学进军的话,我是愧不敢当的,在科学战线上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不算是新兵,但是比起科学战线上的老前辈来,还是十分稚嫩的。不过请你们转达给青年们,...
    2022-01-23766
  •   踩着2006年夏天的尾巴,怀揣着对海洋与海洋大学的期待,我从山东内陆城市来到了青岛。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动车可以乘坐,从济南火车站出发,摇摇晃晃从凌晨到天亮,抵达青岛火车站。  迎面一股咸咸的海风扑面而来,裹挟了一夜的风尘仆仆,这是我与海的第一次相遇。  当公交车一路从栈桥经五四广场,徐徐停靠在徐家麦岛站时,说实话有点失落。这和我理想的海大有点差距。不是古木参天么,不是欧式风格么,不是十大最美校园么。而我只看到普通的校园建筑,似乎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那鱼山一定很美吧。军训结束,便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去鱼山校区的校车,走在古木参天的林荫大道上,路过俾斯麦兵营,仰望爬满青藤的闻一多故居,漫...
    2022-01-17847
  • 罗荣桓在私立青岛大学上学时留影1924 年 9 月 15 日 ,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建后的首届新生入学 ,9 月 20 日正式上课,10 月 25 日举行开学典礼。22 岁的罗荣桓作为首届学生,就在这个美丽的校园读工科预科。开学不久 , 日本海军主力舰“比睿丸”驶进青岛。为了炫耀武力 , 日方“邀请”私立青岛大学师生登舰参观。罗荣桓和同学们踏上舰身后 ,看到的是日本水兵的骄横态度 , 他们不时地向中国学生投射出鄙夷的目光。联想到不久前参观在青岛停泊的中国最大的军舰北洋海军的“海圻”号时 , 得知“海圻”号是从英国买来的商船改装成的“军舰”,舰上的大炮不能打 , 一打就会把船身震裂,罗荣桓的心隐隐作痛。从此更加发愤读书 , 立志救国...
    2022-01-171985
  • 海鸥剧社早期演出剧照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在中共青岛市委直接领导下建立了国立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由王林任书记。为了广泛地团结进步师生,地下党支部在国立青岛大学组织了一些公开的社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成立于 1932 年春的海鸥剧社。海鸥剧社由地下党员俞启威(黄敬)负责,成员有王林、王东升、崔嵬、张福华和李云鹤等十几人。海鸥剧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戏剧形式反映当时国统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海鸥剧社成立后,在俞启威的努力下,赶排了两出话剧。1932 年 5 月 28 日,在国立青岛大学小礼堂首场演出了《月亮升起》和《工厂夜景》。独幕话剧《月亮升起》是爱尔兰剧作家的名作,叙述了一个革命者与拿...
    2022-01-171035
  •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 年 10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 年 10 月 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抗美援朝战争中,总计有 240 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社会各地各界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支持朝鲜抗击侵略的运动。1950 年11月7 日,鱼山路 5 号,(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了“反美侵略委员会”,学校领导和教授们纷纷发表书面谈话,表达抗美援朝的决心。11 月 10 日,全校举行了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会上有 344 人签名要求赴朝参战。会后学校医学院学生有 80 多人报名。11 月 13 号,学校师生员工发表了《反美侵略宣言》《给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
    2022-01-17838
  • 电影《我是周浩然》的全国公映,让很多人开始了解这位青岛即墨的革命先烈,也让许多海大师生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还有一位如此优秀的校友!没错,周浩然曾经在国立山东大学时期的海大园(今鱼山校区)里求学近一年时间(1936 年 10月—1937 年 7 月)。周浩然,别名周世超,他是作为一名旁听生在国立山东大学求学的。那时的旁听与今天并非同一概念,民国时期旁听生制度的存在是一所大学包容开放办学理念的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里,周建人、沈从文等都曾经做过北京大学的旁听生。与“偷听生”不同,旁听生是需要向学校方面申请办理相关手续的。周浩然在 1936 年 10 月 6 日的日记中写道:“到山东大学要得保证书报名单等归,找周培之、焦继亭...
    2022-01-171122
  • 在青岛海岸路 18 号“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的展室中,挂着从 1923 年以来历任中共青岛市委(支部、特支)书记的肖像,其中两位是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在今海大鱼山校区办学)走出来的年轻人:李欣、陈振麓。简介显示,李欣于 1937 年 9 月至 1937 年 11 月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陈振麓于 1937 年 11 月至 1938 年 1 月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李欣,1917 年 6 月 生,福建长汀人。1936 年 8 月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就读,时年 19 岁。他原系同济大学的学生,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学校开除,他找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团组织,根据他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团组织决定让他再报考大学,继续搞学生运动。8月下旬的一天...
    2022-01-173695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