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蓝海 薪火不息

作者:张家豪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5-04-10

校庆的盛况如潮涌而至,席卷每一个角落,留下不绝的回响。几天后,当热烈逐渐退去,我怀着敬意和好奇走进图书馆。那是一种奇妙的心境——既有庆典余韵未消,又像心底涌动着一种对答案的渴求,仿佛潮水退去后的沙滩,期待着在静默中发现更深的东西。

翻开崭新的《中国海洋大学史——人物卷》,那些名字和故事如散落在时光中的贝壳,映着微光,一点点拨动心弦。在书页之间,历史的气息如同陈年的酒,愈翻愈浓。而其中,“养虾大王”王克行与“养贝大王”王如才的名字,如浪头般猛然涌入我的视线,让我不禁停留,反复凝望。

王克行,目光深邃、步履沉稳,走过的是一条充满坚韧与开拓的路。在他青春的岁月里,中国的水产养殖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他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怀着用科学为生活开路的信念,在实验室与泥滩之间奔波。他一次次调试饲料配方,观察温差对虾生长的细微影响;为了记录对虾的生活习性,他曾在泥塘边蹲到双腿湿透,衣衫染满泥污。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为中国的对虾养殖业由弱变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鲜为人知的壮丽篇章。他的努力化作无声的浪潮,一同推动了一个产业的崛起。人们称他“养虾大王”,可在他眼中,这不过是科技人员对大海的回馈。

而王如才,那位与贝类结缘的“养贝大王”,更像是大海的牧者。他的研究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藏着一份诗意。为了研究扇贝的生长,他曾数十个小时守在显微镜前,只为观察幼苗的发育;为了提升牡蛎的养殖效率,他扎根潮湿的养殖基地,迎潮水而行。他发明的“贝类筏式养殖法”,大大改变了养殖模式,让众多渔民依靠它重获希望。他的一生都在与潮汐作伴、与扇贝为伍,这些不起眼的贝壳,在他的手中,成为了渔民生活的保障,也成为中国水产走向世界的名片。他的一生,如海风低语般安静,却充满力量。他们的故事何止是一段个人奋斗的篇章,更是一种对科学与生命的深切敬畏。他们用智慧与毅力书写的历史,改变的不只是中国的水产养殖,也留下了一种精神——那是一种扎根泥土的执着,一种向浪潮行进的勇气。就像海岸边伫立的灯塔,历久弥坚,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合上书页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橙金色的光芒给图书馆一角镀上了温暖的色彩。我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山脊线在黄昏中模糊而深邃,像极了校史里那些人和事的模样。走出图书馆,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光晕洒落,时间定格,我听到松涛低回,潮声阵阵,忽而觉得自己是一位伫立海边的观潮者,凝望着光阴轮转、沧海桑田,涛声激荡起时光的涟漪,前人的故事像海浪般涌入心底。这一刻,我终于明白,这片蓝色的校园不仅是一座学术的殿堂,更是一片精神的回音场,那些隐匿在校史深处的人物,早已将他们的生命与信念化作无形的浪潮,在岁月的海上缓缓流淌,而这潮声,将在薪火相传间一代代回荡,直至远方。

(作者系经济学院2023级金融专硕研究生,该文荣获本次征文活动优秀奖。)

文章来源:第2284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5年3月20日)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