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1917—2017),原名李鸿模、李鑫,福建长汀人。1933年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至1937年9月,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机械工程学系,是青岛救亡同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国立山东大学区队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1937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青岛特别支部书记。此后历任游击队政治指导员、干事、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职。先后参加连云港、武汉、三下江(松花江)南、四平、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驻东德使馆、英国代办处参赞,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一系政委、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4年按副兵团职离休。
“栈桥直,湛山斜,水天一色。水云彤,国难重,人去从戎。”
2001年1月,已是84岁高龄的李欣,再次来到青岛。冬阳下的前海一线,沙鸥翔集,浪花拍岸,百年栈桥犹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青岛是李欣和同窗、同志、战友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思绪万千,他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忆青岛往事》,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从国立同济大学到国立山东大学
1936年夏,李欣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是年8月下旬,他从上海黄浦码头乘“大连丸”船抵达青岛。当轮船驶入胶州湾时,胸怀抗日救亡之志、肩负重建组织重任的李欣,心如潮涌,澎湃不已。
李欣先前就读于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校方开除学籍。组织上安排李欣考取在青岛的国立山大,到青岛开展党的工作。这之前,李欣已经加入共青团组织。
1936年的青岛,由于反动当局的高压政策,抗日救亡活动基本陷于停滞状态,这种形势下只能进行地下活动。
在国立山大,李欣把一些爱国同学组织起来,并秘密联络了铁路中学、文德女中等校的进步学生,借用本校国文系一名女生家的空房子,召开会议成立青岛救亡同学会,会上通过了李欣起草的成立宣言和组织章程。他把从上海带来的一些革命刊物和文件,如《八一宣言》《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有关文件,以及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等,在爱国同学中秘密传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工作,1937年4月,国立山大一批爱国学生在青岛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集会,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国立山东大学区队部,有20多人参加集会,选举吴綪担任队长,暑期之后,又选举李欣担任队长。在李欣等领导下,民先队国立山大区队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经常有计划地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和他们交换政治观点;组织救亡歌曲合唱团、世界语学习班,吸引同学们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广泛联系了群众,扩大了政治影响。他们还和北平的民先队总队部取得联系,得到民先队的队刊《队的生活》,及时了解政治形势和救亡运动的动态,指导开展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民先队国立山大区队继续开展更密集的抗日宣传活动。他们临时组成一个话剧团,走街串巷专演《放下你的鞭子》一剧。同时组织同学配合接待过往青岛的平津流亡学生。利用青岛国民党当局组织的防护训练班作掩护,在青岛市内和郊区毕家村一带发展民先队组织,向市民和农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和民先队山东省队部保持密切联系,派人赴济南向他们汇报青岛救亡活动情况,取得指示,并领回一些关于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材料。动员在校同学留在敌后打游击战。为了准备迎接抗日游击战,还邀请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同志来校给同学们讲授游击战术。
1937年7月上旬,李欣等接到民先队北平总队部的通知去北平参加全国民先队总队部的成立大会。他带领王冠仲、吴綪、李凤(李风)、胡家珍(唐棣华)等人辗转达到北平后,被告知因为卢沟桥事变爆发成立大会取消。李欣接受了民先队总队部临时分派的任务,与北大两位同学编了几期油印宣传小报,直到8月8日才回到青岛。
李欣从北平带回来一套游击战术教材和一本《国防概论》。这是他最早接触到毛泽东将战略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结合的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的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他备受鼓舞,决心留在青岛打击日本侵略者。
出任中共青岛特别支部书记
1937年9月,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随部队进驻崂山沙子口一带后,积极在青岛市郊和市内开展党的活动,工委负责同志多次到国立山大了解情况,进行抗日宣传,并与李欣取得联系。同月,工委批准李欣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指示他尽快重建党组织。
李欣立即开展重建党组织的工作。经批准,他首先恢复了同学陈振麓的团关系并转为正式党员,还发展同学王艺(王良)入党。这年9月,经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批准,中共青岛特别支部成立,李欣任书记,陈振麓任组织委员,王艺任宣传委员。
青岛特支由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直接领导,中心任务是动员各界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
青岛特支成立后,很快又在国立山大发展了吴綪等一批民先队队员入党,还报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批准,陆续为当地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恢复了组织关系,加强了特支力量,为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打下坚实基础。“青岛特支的建立,不但使被破坏两年之久的青岛地方组织恢复了勃勃生机,也为日后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确立了领导核心,在青岛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欣晚年回顾起这段经历时如是说。
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号召,结合老党员们的建议,青岛特支决定把党的活动中心由市内转向郊区农村,在崂山一带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选定群众基础好的毕家村、蓝家庄为基点,派陈振麓、王艺带领国立山大民先队队员章茂桐、王儒林、王桂荣等到这两个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酝酿组建抗日游击队。李欣先后12次到毕家村指导工作。
1937年11月,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建立,队员主要是毕家村、蓝家庄一带的农民,国立山大爱国学生及青岛失业工人,共60多人。同月,根据工作需要,李欣被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派到山东高密开展争取国民党蔡晋康部(高密游击队)的工作,任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委员。他带领周璇(周持衡)、程恒诗(陈汉)、胡家珍、单勣(王中)、李凤、吴綪,以及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几名流亡学生离开青岛,前往高密。不久,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决定在青岛特支的基础上成立青岛市委,陈振麓任书记。
1938年1月,日寇从崂山山东头等处登陆,青岛再度沦陷,形势异常严峻。青岛市委遵照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指示,率领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前往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和诸城临时县委会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和诸城临时县委以及青岛市委合并成立中共鲁东南工作委员会(简称鲁东南工委),伍志钢任书记,李欣等任委员。2月,由于蔡部反动势力排挤,为保存抗日力量,鲁东南工委带领掌握的武装力量,坚决脱离蔡部。
这支队伍撤出时共计108人,李欣在后来的文章中风趣地称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百单八将”。事实证明,这一批同志中大多数人后来成了党的骨干,有的同志还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李欣(右一)与战友
在东北军开展党的工作
1938年3月,经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一百单八将”中80余名同志以刚招募的新兵为名,前往驻扎在江苏新浦的东北军57军112师334旅667团(团长万毅)开展党的工作。
李欣到达57军后,按照上级党组织部署,与伍志钢(原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书记和鲁东南工委书记)、谷牧组成中共东北军112师工委,伍志钢任书记,他和谷牧任委员。
工委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讨论万毅的入党问题。李欣认为,万毅操守很好,素以廉洁奉公著称,他广泛联系群众,在官兵中威信很高。鉴于万毅过去和当前的一贯进步表现,工委一致通过吸收他入党。1938年3月,万毅在江苏新浦入党。
李欣等人把来万毅部队的80余人组成新兵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又参加了一次战斗(日照碑廓之战,任务是掩护炮兵阵地),随即根据各人情况,进行了工作分配。共有20多人派到各营连,以传令兵名义开展党的工作,每连一至二人。各营成立了党支部,李欣任1营支部书记。在工委领导下,部队办起了名为《火线下》的油印小报,短小精悍,出版及时,有消息、有评论,有表扬、有批评;成立了有20多名队员的宣传队,在部队中开展歌咏活动,大唱救亡歌曲,每逢部队集合,万毅团长亲自指挥唱歌,连队间相互拉歌,歌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活跃;还成立了民运工作组,负责开展战区群众工作。
在667团,党的工作方针是:通过我党的工作,使该部成为一支坚持抗战团结的坚强国防军。
李欣回忆:在万毅同志大力支持下,通过我党的积极工作,部队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战斗情绪高昂,群众纪律也比以前好。667团的影响很快传到了668团,该团团长向万毅同志要人,也成立了宣传队,提高官兵觉悟和战斗力。1940年,李欣和谷牧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汇报工作时,谈到了当时在万毅部队时的文化宣传活动,朱瑞表扬说:“有些地方比八路军做得还好。”
李欣他们还注意从干部、战士中发现进步分子。经过缜密的考察和考验,好几位东北军连长、排长被发展入党。
1938年春,中日双方在台儿庄一带进行会战。57军112师在日照、东海方向迎击日寇的别动队刘桂棠、张宗元、刘沛臣等匪部,先后经过日照的碑廓、山口、巨峰、圣功山诸役,给了刘、张、刘等匪以迎头痛击。其间,部队向南撤退到赣榆以北,将敌诱至祐汪大石桥一线。334旅的667团和668团利用黄昏之后发起反击,将进犯之敌一举击溃。此役共缴获轻重迫击炮11门,步机枪、弹药和辎重等甚多,士气民心大振,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李欣当时在667团1营营部当传令兵(二等兵),第一次享受到战斗胜利的欢乐。
李欣与爱人张杞
在东北军期间,李欣参加了阻击日军登陆连云港等战斗,开展了112师上层军官统战、重建苏北党组织、组织新兵队、迎击反共高潮等工作,成效显著。
1940年1月的一个深夜,李欣奉命赶到八路军115师师部向罗荣桓政委汇报东北军112师情况。当时,国共两个师师部均驻在临沂境内,相距十多华里。秘密交通员将李欣直接引到了罗荣桓的卧室。李欣见到罗荣桓时,他正全神贯注地捧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欣详细汇报了有关情况。罗政委给李欣传达了1939年12月中央对时局的指示精神。“罗政委的爱人林月琴同志端来了现炒的热烘烘的花生来款待我们。”与罗荣桓的那次会面,李欣记忆深刻。
1940年5月,李欣奉命撤离东北军112师,回到山东分局,在分局东北军工委工作。对于在东北军两年多的经历,李欣晚年曾撰长文作了回顾。他在文章中写道:
在党中央领导和全体工作同志积极努力下,我们在东北军57军112师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在苏鲁两省广大人民支援下,使这支部队在抗战的第一阶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作战地区帮助恢复与建立了党的组织,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参加抗战,为尔后我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总数三百余人)党政军人才,为根据地建设和为尔后起义过来的新百十一师输送了一批有经验的工作干部。
此后,李欣在我军先后担任一系列职务,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李欣(中)
回首往昔心潮涌,感恩母校育英贤。尽管李欣在鱼山路5号仅度过一年时光,但他对母校念兹在兹,魂牵梦萦。上世纪80年代,李欣饱含深情地写下《我敬爱的十位师友》一文,回忆了曾在母校执教、求学的10名老师和同学,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校的热爱与赞美,对老师和同学的思念与依恋。李欣的女儿李宁教授说:父亲说过,他是在青岛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对青岛有特殊的感情。他喜欢在大海里畅游,喜欢母校的师生和一草一木。
2017年5月9日,李欣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这一年11月,儿女们遵照遗嘱,将李欣和夫人张杞的骨灰撒在了青岛的麦岛海域。
文章作者:金松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