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一多是著名学者、诗人,沈从文是著名文学家,两人都从事文艺工作,难道是文人相轻致使他们之间的断交?问题当然不这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些渊源。  闻一多与沈从文原本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文坛,他们两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关联。关于闻、沈之间的关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沈从文初登文坛之时。当时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沈从文有很大的帮助,依靠他主编的《晨报副刊》,沈从文的作品得到很多发表机会,同闻一多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因此有人把他们都认为是“新月派”,后来沈从文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时,两人的关系密切了一些。  1932年,闻一多来到国立山东大学出任文学院院长后,罗致了不少人才,如刘康甫...
    2022-04-191016
  • 春天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清新宜人,上世纪30年代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人文荟萃、群星闪烁,大作家老舍先生当时就曾在此执教两年,为海大园留下一笔丰厚的人文财富。  1934年9月,老舍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的聘书来青岛教书,第一学年聘为讲师,第二学年改聘为教授。当时老舍已是知名作家,发表了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等小说,所以他的到来让学生们欢呼雀跃,争相一睹这位“幽默大师”的风采。  在国立山大,老舍共开设过六门课:《小说作法》、《文艺批评》、《高级作文》、《欧洲文学概论》、《文艺思潮》、《欧洲通史》。他讲课妙语连篇,生动活泼,常引得学生发笑,但他自己却从来不笑...
    2022-04-18873
  • 14岁时,投身行伍,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20岁时,“带着特异的经历和一身泥土气息”,从湘西独闯北京。这个高小毕业,曾经“连标点符号都不晓”的湘西青年,以“人性的治疗者”自居,硬是凭着一支笔、一颗心成为驰骋文坛的一匹黑马。30岁时,在徐志摩的推荐、校长杨振声的提携下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青岛的青山绿水,自此酝酿了湘西青年笔下的一派天光水影。  是年1931年8月,湘西青年的名字叫沈从文。  沈从文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据当时听过他小说史课程的学生臧克家回忆:  “沈先生上课,声语低,说的快,似略有怯意……对爱好文艺的同学诚心提携”。  操一口难懂的湘西话的沈从文,不善于学院派的“讲课”,...
    2022-04-16879
  • 青岛黄县路7号,是一座掩映在法国梧桐绿荫下的两层红瓦老楼。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时常高朋满座———我们看到“身材修长,仪表甚伟”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与执掌学校学术“牛耳”的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方令孺等学者教授在此谈诗论道,纵论天下。  “杨振声”三字约是1918年伴随着“新潮社”的成立而出现的,那时他是北京大学国文系学生。“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曾两度被捕入狱。“五四”当年秋赴美留学,先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哈佛读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即投身教育,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1930年,在著名教育家...
    2022-04-12990
  • 在我校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以数学零分、国文九十八分的成绩考入,毕业时又以《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奉献给广大读者,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新星。他,就是被誉为世纪诗翁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臧克家参加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试中,臧克家数学交了白卷,语文有两道考题,一道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一道是《杂感》。臧克家两道都做了。他在《杂感》里,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中文系主任、诗人闻一多教授从这首杂感里,看出了臧克家所蕴积的文学素养,便判给他98分的高分...
    2022-04-051414
  •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东北角,有一树木葱茏、花影扶疏的美丽而幽静的院落,一栋坐北朝南的玲珑壮观的二层楼房,红瓦黄墙,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驰名岛城的“一多楼”。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由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作为诗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诗集 《红烛》和《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战士,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走下楼”  来,投身于爱国运动,并为之悲壮殉身;作为学者,他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范围涉及楚辞、唐诗、乐府、古代神...
    2022-03-301669
  • 又到樱花盛开时。此时正是海大园最美的时节:一丛丛、一簇簇,粉红色、纯白色、淡绿白色的樱花竞相开放,如烟如云,似雪似锦。片片花瓣随风荡,袭袭馨香满园飘。远可观可赏,如一片彩云,如仙女巧挽发绺;近则可品可读,三五朵花蕾排成伞状或者雪花状,间以嫩嫩的绿叶,如婴儿一般安详而纯洁,美得令人不忍呼吸,任凭缕缕思绪在花瓣中飘飞,婉转迤逦,化为永恒。世间樱花何其美,海大樱花更芳菲。一代又一代的海大学子对樱花情有独钟,而最早的非罗荣桓莫属。  在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共和国元帅罗荣桓青年时代在这里读书的珍贵照片:戴着近视镜、身着学生袍的罗...
    2022-03-281588
  • 私立青岛大学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是高恩洪先生。高恩洪(1875—1943)山东蓬莱人,字定庵,亦作定安。上海电气测量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皇家学院。1922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教育总长。1943年病逝于北京。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将青岛开放为国际商埠,这个时候,青岛已经成为北方著名的港口,发达的基础设施,无可比拟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北洋政府、社会贤达和文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期盼:青岛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点,在青岛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  1924年4月在吴佩孚保荐下,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到职后,深感青岛“为东南要区,沿海重镇”,“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即可承继...
    2022-03-121629
  • 10 月 25 日是中国海洋大学校庆日。这所近百年的高等学府发展历程经历了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不同办学时期,校庆日几经嬗变。校庆日,又称学校成立纪念日,通常以学校首次开学典礼日期、学校成立庆典日期、上级批准学校成立日期或合并成立新学校日期等来确立。本文试就中国海洋大学校史上不同时期的校庆日(成立纪念日)和有记载的校庆日正日及前后的相关庆祝(纪念)活动作一梳理回顾,以清晰呈现学校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沧桑与厚重。私立青岛大学成立纪念日:首个开学典礼正日1924 年 10 月 25 日,首届学生入学后月余,私立青岛大学在本校大礼堂补行开学典礼。当天,私立青大校门...
    2022-01-265484
  • “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此乃《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作注解中的一句。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校门或崂山校区南门,抬头可见各有一块醒目的“校训石”立于“公见之地”,上书八个大字: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中国海洋大学这个校训确立的时间是 2003 年。之前学校的校训是: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1991 年 9 月 15 日出版的《青岛海洋大学报》在报眼位置首次刊出了该校训,“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符合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特别是 1996 年入选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后,海洋大学驶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项工...
    2022-01-256602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