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亨先生是研究先秦诸子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1953年夏,高先生经陆侃如、冯沅君两位教授引荐,来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和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并称“冯陆高萧”四大名家,为这座底蕴厚重的校园平添了一段人文佳话。高亨乃寒门出身,自知学习不易,因之读书尤为用功,少时即已熟读四书五经,并知其要义。青年时,他负笈他乡求学八载,1926年夏从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任教生涯。在长期漂泊不定的岁月里,他克服种种困难,潜心学术研究,运用传统朴学方法和现代治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了一批...
    2022-05-181332
  • 每家都有每家的家风,它一直“润物无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本期策划家风专题,诚邀海大老先生的子女、知名专家教授、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为我们讲述一个个朴实无华、令人心生感慨的家风故事。他们娓娓道来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向我们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1953年应当时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的邀请,我们一家从北京搬到青岛,开始了我们在青岛的生活。我记得我家住在鱼山路26号的日子,童伯母有时候会到我家来和我母亲聊天,父亲在家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书房里,不过有时候也会在玻璃房里种些花草。  小时候只记得和父亲到第一海水浴场游泳一次,他游得很好,而且会坐在水面。偶尔有朋友来就...
    2022-05-16692
  •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对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情有独钟,在如今的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园里,就留有许多蔡元培先生的深深足迹。  蔡元培于1929年6月应聘担任国立青岛大学(后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这个筹委会的十多名委员中,有杨振声、赵畸、杜光埙、何思源、傅斯年等五人是蔡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学生,其中杨振声、赵畸(太侔)先后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在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以及山大奠基性发展中,蔡元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 “兼收并蓄”的传统,也溶入了国立青大和山大的血脉。  国立青岛大学的校舍是接收私立青岛大学原址(大学路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幽美。校址由济...
    2022-05-131236
  • 一生以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实现教育救国为己志的赵太侔,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关系最为深切。1932-1936年、1946-1949年,他先后两度执掌国立山东大学,加在一起整整8年。从30年代“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到40年代发展、辉煌时期,赵太侔为我们描摹了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的沧桑砥砺及春华秋实。  1932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并正式任命原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出任校长之后,办学治校特色鲜明。他在院系设置上突破旧有的模式,把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把工学院与理学院一起办,把农学院设在济南,根据山东省的农业实际加以研究,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创新性做法得到...
    2022-05-06823
  • 1933年12月16日的 《北洋画报》(第1025期)上,刊出“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俪影”,并有 “俞珊女士新婚倩影单独照”,照片上新娘新郎含喜不露,两侧的伴郎伴娘皆为俞家侄女、公子,天真开朗。  时年,俞珊25岁,(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图书馆职员,赵太侔44岁,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赵太侔与俞珊的婚事,被梁实秋称之为“有情人终于成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旧笺拾零》)。的确,一位不苟言笑“饶有六朝人风度”的大学校长与一位大胆泼辣风姿翩翩且年龄相差近二十岁的演员相结合,十分让人关注。  有人分析,两人都是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者,在志趣爱好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不失为一种解释。  赵太侔(1989-196...
    2022-05-045751
  • 1947年秋,陆侃如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国民党特务黑名单上的进步教授陆侃如,熬过了青岛解放的前夜,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从此,在他的学术研究进入黄金时期的同时,与华岗、童第周组成“三驾马车”,在上世纪50年代带领山大驶入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  “以言教讼,以身教从;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这是许多陆门弟子的共同心声。陆侃如一生为师,桃李盈门。开门研究生龚克昌忆及先生对自己的培养时说:先生是一位后学的良师。作为一个良师,须具备两条件:一是要有广博精深的学问,二是对学生要有谆谆善诱的精神。这两条,陆先生都很具备。  学生时代的陆侃如曾是名家大师的高徒。1922年初,他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系,成为国学大师胡适...
    2022-05-021323
  • 对徐中玉这个名字,许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并不陌生,因为他们一代代均是读着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成长起来的。这个见证过一个世纪波澜壮阔历史的老人,在时代激流里上下求索,忧患深深。他一生未出校门,以教学和文学研究为业。著作等身的徐先生时常回忆自己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和工作的岁月———我永远记得青年时代的思想人生转变是从山大开始的,我的文学研究也是从此起步。  1915年出生的徐先生是江苏江阴人。年少时因家里困难,他便考取了“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的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1934年考取了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中文系。三年中,聆听了大师或名师授课,如游国恩先生的《名著选...
    2022-04-30796
  • “誓都将心血付‘村夫’”,萧涤非先生的这句词是他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出身于江西省临川县一个穷秀才家庭的萧涤非,遭遇过幼年丧失双亲的痛苦,体味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艰辛,亲历过国难当头的烽火岁月,心灵深处与诗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种种困厄面前,他坚忍不拔,砥砺前行,褴褛筚路,终成杜甫研究的“一代宗师”。萧先生曾两度执教于此,为诗意盎然的海大园增添了华彩的篇章。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大家云集、名人荟萃。继杨振声之后,赵太侔任校长,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洪深、闻宥、沈从文等在此执教,他们共同创造了海大园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文辉煌。  193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萧涤非,经恩师...
    2022-04-241231
  • 于“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与“楚辞”之研究有开宗立派之说的游国恩先生,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他从北大毕业就站上讲台,其中民国时期有五年是站在海大园的讲台上。  1931年8月,33岁的游国恩应闻一多先生邀请,来国立青岛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楚辞、唐宋一降文、古代文艺故事等。  据臧克家回忆:30年代初,我是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游先生教我们楚辞。  他是著名的楚辞专家,毫无教授架子,对学生非常和善。他教课非常认真,谆谆善诱。我的毕业论文《井田考》就是在游先生指导下完成的。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是游先生常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他认为,做学问必须打好基础,...
    2022-04-22717
  • “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1930年夏天,第一次踏上青岛的梁实秋,颇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不禁对这座海滨城市的城与人赞叹不已。因之,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史上平添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身影。此乃青岛之荣,亦为海大之幸哉。  那一年,梁实秋的青岛之行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实际负筹备之责”的杨振声先生。正是杨振声亲赴上海力邀,“久已厌恶沪上尘嚣”的梁实秋“闻之心动”,与闻一多一同乘船来到了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后,梁实秋便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而至。...
    2022-04-20943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