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黄县路7号,是一座掩映在法国梧桐绿荫下的两层红瓦老楼。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时常高朋满座———我们看到“身材修长,仪表甚伟”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与执掌学校学术“牛耳”的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方令孺等学者教授在此谈诗论道,纵论天下。  “杨振声”三字约是1918年伴随着“新潮社”的成立而出现的,那时他是北京大学国文系学生。“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曾两度被捕入狱。“五四”当年秋赴美留学,先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哈佛读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即投身教育,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1930年,在著名教育家...
    2022-04-121116
  • 在我校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以数学零分、国文九十八分的成绩考入,毕业时又以《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奉献给广大读者,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新星。他,就是被誉为世纪诗翁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臧克家参加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入学考试。在考试中,臧克家数学交了白卷,语文有两道考题,一道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一道是《杂感》。臧克家两道都做了。他在《杂感》里,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中文系主任、诗人闻一多教授从这首杂感里,看出了臧克家所蕴积的文学素养,便判给他98分的高分...
    2022-04-051526
  •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东北角,有一树木葱茏、花影扶疏的美丽而幽静的院落,一栋坐北朝南的玲珑壮观的二层楼房,红瓦黄墙,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驰名岛城的“一多楼”。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是由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作为诗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诗集 《红烛》和《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战士,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走下楼”  来,投身于爱国运动,并为之悲壮殉身;作为学者,他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范围涉及楚辞、唐诗、乐府、古代神...
    2022-03-301794
  • 又到樱花盛开时。此时正是海大园最美的时节:一丛丛、一簇簇,粉红色、纯白色、淡绿白色的樱花竞相开放,如烟如云,似雪似锦。片片花瓣随风荡,袭袭馨香满园飘。远可观可赏,如一片彩云,如仙女巧挽发绺;近则可品可读,三五朵花蕾排成伞状或者雪花状,间以嫩嫩的绿叶,如婴儿一般安详而纯洁,美得令人不忍呼吸,任凭缕缕思绪在花瓣中飘飞,婉转迤逦,化为永恒。世间樱花何其美,海大樱花更芳菲。一代又一代的海大学子对樱花情有独钟,而最早的非罗荣桓莫属。  在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共和国元帅罗荣桓青年时代在这里读书的珍贵照片:戴着近视镜、身着学生袍的罗...
    2022-03-281706
  • 私立青岛大学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是高恩洪先生。高恩洪(1875—1943)山东蓬莱人,字定庵,亦作定安。上海电气测量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皇家学院。1922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教育总长。1943年病逝于北京。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将青岛开放为国际商埠,这个时候,青岛已经成为北方著名的港口,发达的基础设施,无可比拟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北洋政府、社会贤达和文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期盼:青岛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点,在青岛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  1924年4月在吴佩孚保荐下,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到职后,深感青岛“为东南要区,沿海重镇”,“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即可承继...
    2022-03-121743
  • 10 月 25 日是中国海洋大学校庆日。这所近百年的高等学府发展历程经历了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不同办学时期,校庆日几经嬗变。校庆日,又称学校成立纪念日,通常以学校首次开学典礼日期、学校成立庆典日期、上级批准学校成立日期或合并成立新学校日期等来确立。本文试就中国海洋大学校史上不同时期的校庆日(成立纪念日)和有记载的校庆日正日及前后的相关庆祝(纪念)活动作一梳理回顾,以清晰呈现学校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沧桑与厚重。私立青岛大学成立纪念日:首个开学典礼正日1924 年 10 月 25 日,首届学生入学后月余,私立青岛大学在本校大礼堂补行开学典礼。当天,私立青大校门...
    2022-01-265674
  • “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此乃《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作注解中的一句。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校门或崂山校区南门,抬头可见各有一块醒目的“校训石”立于“公见之地”,上书八个大字:海纳百川 取则行远。中国海洋大学这个校训确立的时间是 2003 年。之前学校的校训是: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1991 年 9 月 15 日出版的《青岛海洋大学报》在报眼位置首次刊出了该校训,“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符合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特别是 1996 年入选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后,海洋大学驶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项工...
    2022-01-257035
  •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8月。当时,直系要员高恩洪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在士绅刘子山、孙广钦等倡议和支持下,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这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学校实行董事会制,高恩洪出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学校校务受到严重影响。校董会推举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北伐战争结束后,北方局面较为稳定。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
    2022-01-252469
  • 20 世纪 70 年代末方宗熙(后排右)与胡愈之夫妇(前排)、叶圣陶(后排中)、陈此生(后排左)在北京原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副院长、海洋生物系主任方宗熙在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与遗传育种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方宗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教科书编写者。20 世纪 50 年代,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工作两年,主持编写中学生物教科书。这段经历,从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总编辑叶圣陶日记中可见一斑。1950 年冬,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方宗熙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
    2022-01-25985
  • 1949年秋,何作霖先生等在泰山中天门,左起:赫祥安、张保民、何作霖、司幼东‍1949年秋,参加博山—莱芜矿产勘测的全体师生,后排左三为何作霖先生‍1949年8月,应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邀请,建制刚满三年的国立山大地质矿物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山东矿产勘测计划。包括系主任何作霖先生在内的14名师生组成一队,承担了博山—莱芜之间1200余平方公里区域的矿产调查任务。9月10日,师生一行抵达博山矿区,勘测工作开始。整个矿区一片灰黑色调,房屋低矮,街道狭窄,一刮风,就飘起一阵灰尘。大家毫不在意,认为国家任务与野外实习结合起来一举两得,虽然辛苦,但收获会胜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一路有解放军官兵随行保护、押运行李并负责食宿。战士们押着...
    2022-01-241728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