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綪:从大学生到革命者的青春蜕变

作者:金松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5-09-01

大学时期的吴綪

吴綪(19171987),女,江苏吴县人,汉族。19358月至19379月,先后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生物学系和中国文学系,在校期间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学生抗日救国会。1937年春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国立山东大学区队队长,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皖特委宣传部部长、邳睢铜地委副书记、淮北边区妇救会主任、豫皖苏三地区和阜阳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六安地委委员兼六安县委书记,合肥市委书记,华东局妇委第二书记,《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全国妇联第三届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盲聋哑人协会主席。1972年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一任中国代表。是党的八大、十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358月,18岁的吴綪从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今北京161中学)考入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

吴綪入学四个月后,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这是对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在一二·九北平学生斗争的影响下,不少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爱国行动,风暴迅速蔓延开来,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群众运动。在地下党领导下,吴綪与学校爱国学生一道,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后来更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八路军(后转为新四军),成为根据地的女干部,在硝烟战火中淬炼青春,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绝食斗争取得胜利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学校爱国学生闻风而动,于同年1218日召开全校各班代表大会,组成学校抗日救国执行委员会。

193627日,正值元宵节,青岛市三号码头举行落成典礼,当晚在栈桥燃放烟花,观众人山人海。学校学生宣传队去进行爱国宣传,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揭露国民党政府对日屈膝投降的卖国行径,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结果遭到反动当局的镇压,并把李声簧、陈延熙、王广义(王路宾)、廷荣懋(廷懋)、熊德邵、韩福珍等学生抓走。迫于国民党市政当局压力,学校校务会议于229日发出布告,令李声簧、王广义、陈延熙、韩福珍、熊德邵和周文煜等6人退学并限即时离校,后又决定开除学籍。34日,开除6人学籍的布告贴出后,群情激愤。爱国学生立即组织了纠察队,维持校内秩序,对被开除同学加强保卫措施。吴綪和胡家珍(胡笳、唐棣华)、沙霞英(易锋)等带领女生,主动到第四校舍(男生宿舍)参加警卫。

38日,国民党青岛市军政当局黎明前派出军警500多人将学校第四校舍等团团包围,砸门破窗而入,搜索学生代表和被开除同学,抓住就是一阵猛打,许多同学被打伤;当场拘捕学生32人,内有女生8人,其中就有吴綪。学校紧接着又贴出布告,以“结合被革学生,鼓动风潮,破坏校纪”为由,开除吴綪、廷荣懋、程恒诗(陈汉)等13人。

吴綪等被捕同学被押到青岛市公安局后,立即向青岛市反动当局提出两点要求,允许在押同学互相见面,允许接见来探望的同学,并进行了绝食斗争。当局被迫答应要求。经过同学们的坚决斗争,加上后来学校进步教授的一致要求,学校收回第二次开除13名学生的成命,并将在押学生保释回校。为使大家的政治热情免遭更大挫伤,同学们决定复课。

赴绥远慰问抗日将士

参加学校民先队组织

193611月,中国军队在绥远取得百灵庙大捷。中国共产党鼓励和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开展援绥抗日运动。一时间,全国上下为绥远抗日将士捐款、赠物,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慰问团奔赴绥远战场。国立山大组织了绥远抗敌后援会,全校师生员工共捐大洋1500多元。是年12月,吴綪等3名学生代表在外文系讲师周学普带领下,一路辗转奔赴绥远,慰问前线抗日将士。在这里,吴綪等人不畏严寒,不惧战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代表一道,向将士们献上锦旗,慰劳官兵,表达了全校师生对抗日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慰问间隙,吴綪在中国军队的掩体和大炮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1936年,吴綪在绥远中国军队掩体和大炮前

1936年,吴綪(右一)与胡家珍(左二)等在崂山农村宣传抗战

1937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国立山大的爱国学生在本校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大一学生、共青团员李欣等人领导下,于这一年春天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国立山大区队部,并在青岛海滨公园(今青岛鲁迅公园)集会,选举吴綪担任队长。

民先队山大区队部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经常有计划地向同学们介绍进步书刊,和他们交换政治观点;并组织救亡歌曲合唱团、世界语学习班,吸引同学们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广泛联系了群众,扩大了政治影响。

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学校民先队队员继续开展多方面的抗日救亡活动:临时组成一个话剧团,向市民群众宣传演出,专演《放下你的鞭子》一剧;与山东民先队省队部保持密切联系,汇报青岛救亡活动情况,取得指示,并领回一些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材料;说服动员在校同学反对学校内迁,争取他们留在敌后打游击战;组织学生慰问了当时进驻青岛担负保卫青岛任务的东北军51军将士;等等。

投笔从戎参加游击队

辗转江苏参加八路军

卢沟桥事变后,吴綪看到大片国土沦丧,同胞惨遭屠戮,心情沉重,已无心思再念书,她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吴綪和其他民先队队员一起,在中共青岛特支领导下,深入青岛郊区毕家村一带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为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建立打下基础。

193711月,根据中共东北军51军工委指示,吴綪与青岛特支书记李欣等人离开青岛,前往高密开展争取国民党蔡晋康部(高密游击队)的工作。吴綪主要是带领大家一起贴标语、画壁画、印传单、教唱救亡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在游击队驻地周围各村宣传演出,影响不小。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吴綪介绍胡家珍与李凤(李风)入党。

19383月,在报请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后,吴綪、胡家珍、李凤等20余人在邹鲁风带领下去鲁西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做省主席沈鸿烈部的统战工作。他们以爱国学生名义组成山东省第一巡回宣传队,邹鲁风任队长,吴綪任副队长。由于宣传队在宣传中贯彻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受到沈鸿烈的猜疑,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后来,沈鸿烈决定撤销原来的第一巡回宣传队,同时决定学习八路军129师建立儿童剧团,由吴綪担任团长。

由于剧团5名同志都是中共党员,他们成立了一个特别支部,吴綪任代理书记一职。特别支部经过研究认为,大批干部留在宣传队内是个很大的浪费,在取得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决定在山东省政府往津浦铁路东迁移时,只去少数干部,把大部分干部撤出。上级党组织要求他们分批前往江苏邳睢铜地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报到,由苏皖特委负责安排工作。梯队长兼政委,苏皖特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李浩然接待了她们,并任命了职务。

1939年春,吴綪任苏皖特委宣传部部长,胡家珍和李凤则在第一梯队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63师军史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对几人的工作给予肯定:“先遣第1梯队所属部队迅速壮大。……在扩大武装的同时,梯队充实了领导与机关干部,……几位女干部为梯队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工作开展得颇有成效

受到彭雪枫师长表扬

194210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淮北苏皖边区第二次参议会上的军事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四师“胜利和成绩的原因”,共列举五条。其中,第四条是“地方党与政府的帮助”:在以刘子久同志为首的区党委领导下,各县委各区委各支部执行党的政策,协助政府和军队工作。……各县县长、县政府工作同志,不顾生命,和敌伪奋斗,一年多来牺牲的很多。……在座的吴綪同志——一个女同志,大学生,邳睢铜党的负责人之一,可是也和我们战士过着一样的生活。

彭师长对吴綪的表扬,让她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和认可。20171月,曾任三地委组织部部长的姚子健对吴綪的女儿吴安说:“你母亲一直是我们的宣传部长,活泼有魄力。”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出吴綪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

1946年除夕前,吴綪与爱人李浩然在宿西邵庄

战争年代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更让人敬佩,因为她们要克服比常人更多的困难。吴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生育五个子女,两儿三女,也只有1946年出生的女儿吴阳(吴安的姐姐)活了下来。“这些子女的离去,不仅要让母亲忍受战争的艰苦,更要让她承受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折磨。”吴安说,她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夭折,母亲心里十分难过,需要把悲伤压在心底,坚持工作才能慢慢缓过来。

任联合国妇地委首位中国代表

国际讲坛宣讲新中国妇女地位

19541月,吴綪从合肥市委书记任上调任华东局妇委第二书记。同年秋,作为上海市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调北京,先后出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全国妇联第三届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盲聋哑人协会主席等职。

19613月,邓颖超应越南妇女联合会邀请,率中国代表团前往参加越南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吴綪随团参加了此次大会。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吴綪担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中国代表,她是我国在该组织的首位代表。这一年5月,吴綪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妇女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的演讲:

今天,在我们国家里,凡有劳动能力而且自己要求参加劳动的妇女都参加了社会劳动,她们同男人一样,从事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文学、艺术等活动,成为国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充分地发挥了在旧社会时被埋没了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演讲全文刊登在19725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6版。

“中国妇女同男人一样,以主人翁姿态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又何尝不是母亲自己一生的写照呢!”读这篇演讲时,吴安在笔记本里写下了这段感言。

文章作者:金松

文章来源:第2298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5年8月27日)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