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向海问“药”!海大海洋糖工程药物研究团队推动“蓝色药库”开发

作者:高雅洁 曹婧雯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布时间:2024-08-18

字体:

816日,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对202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进行颁奖。“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荣获2023年度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这也是青岛市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后首个获得此奖项的团队。

以海洋糖库推动“蓝色药库”开发

2023年,青岛市新修订《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优化调整了市科学技术奖的奖项设置,增设了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简称“团队”)被授予2023年度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该团队由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管华诗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教授领衔,以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为使命,以推动“蓝色药库”开发为己任,长期从事海洋糖类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团队现有50余位科技工作者,主要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药院”)、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等单位。

团队聚焦海洋糖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和成果转化,突破了系列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海洋糖链提取分离、精细结构分析、功能活性评价和工程化制备技术体系,构建并丰富完善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目前团队研发内容主要面向三方面,包括糖类药物、糖类医疗器械以及以糖为基础的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而各项研究的原料都是基于“海洋糖”。

什么是“海洋糖”?于广利教授介绍,“海洋糖”是指来自海洋生物的糖类物质,包括海洋多糖、寡糖及其各种衍生物。“像我们平时吃的淀粉里面的糖是由葡萄糖组成的,海洋里的糖跟陆地上的糖是不一样的,比如海带里面有一种名为褐藻酸的多糖,是由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组成的。”于广利说,海洋糖的药理活性多样,有的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有的可以提高免疫力,还有的可以抗肿瘤等。立足丰富的海洋多糖资源,团队重点对海洋生物来源的糖类物质,如褐藻、红藻、绿藻和微藻等中的糖,进行开发利用。

目前,海洋糖库容量达1000余个,其中93个寡糖标准对照品在全球销售,先后上市了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PMS)和甘露特钠(GV-971)等5个海洋糖类药物;抗肿瘤新药BG136、抗脑缺血新药D-聚甘酯等4个海洋糖类药物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抗流感病毒药物KW和抗凝新药GS19等多个海洋糖类候选药物进入了“蓝色药库”开发项目梯队,PSS完成质量标准提升并开展了抗新冠病毒及抗肿瘤转移新用途研究;山东省首个经临床验证的抗人乳头瘤病毒(HPV)Ⅱ类医疗器械(TGC161)成功上市;系列海洋寡糖功能性原料在产业化基地成功投产应用,突破了束缚海洋糖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与技术瓶颈。

不断研发新药来满足临床用药需要

团队始终致力于发现新的用药可能性,对已经临床应用的老药研究其新功能,对进入临床阶段的药品推进其尽快上市,并不断开发、挖掘海洋糖的新功能。

新药创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新药开发有‘三高一长’的特点,也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这些年来我国在新化合物发现方面的积累越来越多,但是真正上市的创新药物的数量,与国际发展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偏少。

于广利介绍,1类新药研发周期都很长,要先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然后做结构优化和成药性研究,再进行系统的临床前研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查通过后,后续进入临床I期、Ⅱ期、Ⅲ期试验……整个研发过程时间长、资金投入也很大。研发的新药在病种上一般都是针对重大疾病、能解决临床需求,要有应用场景,同时还要考虑其安全性和研发成本等。

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少,临床需求量巨大,抗肿瘤治疗因此被视为世界难题。在此背景下,团队从南极的一种褐藻中获得了一类免疫抗肿瘤的多糖,简称BG136,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从结构来看,当这种海洋糖类药物注射到人体后,能够激活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BG136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研究团队的基础研究,后来在2005年至2010年,于广利作为当时一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与团队在开展海洋生物糖资源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并验证了南极褐藻倍他葡聚糖的抗肿瘤潜力。为加速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熟化和技术转移转化,2013年,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和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海洋糖药物研究成果为基础,联合风投和药企共同注册成立了海药院。BG136项目便是海药院开展孵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项目。2015年,海药院设立“青岛海洋药物聚集开发计划(简称310计划)”,对正式立项的BG136项目实施成果转化,评价其药用潜能。经过了一系列的成药性评价研究后,2020BG136项目以数亿元转到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孵化、转化。2024330日,该药在人体上完成了安全性爬坡I期临床试验,目前总体进展顺利。

建立“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

经过40多年积淀式发展,团队在海洋糖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结构序列分析、工程化制备以及活性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我国海洋和水产领域该奖项零的突破。团队遵循产业需求导向,在海洋糖药物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GV-9712009年成功转让并于2019年在国内获批有条件上市,填补了该领域全球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抗肿瘤糖药物BG136转让给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并完成I期临床研究;抗2型糖尿病药物FvF实现转让并成功提交了临床研究申请……该团队累计实现成果转化200余项,为国内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糖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累计合同额超10亿元,有力支撑了海洋医药相关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支团队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于广利将其归功于储量巨大、物种丰富且功能独特的海洋资源。基于此,团队才能在海药院的全链条新药研发平台上系统开展海洋新药开发和成果转化。而中国海洋大学先进的研究技术转入一流的平台,让后续的成果持续转化变成可能。

企业有需求、市场有需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产业化技术的解决,这便体现了成果转化的意义。“这很重要,产品能得到应用才叫转化。”于广利表示,高校发的文章很多,专利虽多但成熟度较低,关键要看这些专利技术能否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团队探索建立了“蓝药”成果转化新范式,从体制机制、组织架构、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形成了日益完善的成果转化体系,探索建立了“平台-技术-队伍-项目-资金”五要素交融、“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成果转化模式。“高校进行基础研究,研究院做成果的孵化转化,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在多学科、多平台融合的情况下,让研究从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进行转化,再到临床进行应用。”于广利表示,这为相关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路径。

“我们一步步打破科技和产业之间的‘篱笆墙’,呼应市场的需求,把高校的科研成果遴选出来在平台上进行开发、转化。”张栋华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是海药院转化团队的一个典型代表,而BG136项目的顺利推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海药院实施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用科技项目做前期的引导和培育,企业早期介入投资定下“娃娃亲”,政府对 “蓝色药库”、海洋药物的创新项目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BG136进入临床。

海洋糖类药物和医用材料成果的转移转化与成功上市,不仅拓展了海洋药物学科内涵、提高了我国在糖化学和糖药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而且推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相关产业和蓝色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应有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就一个目标:致力于“蓝色药库”开发,从海洋生物中找到有临床需求、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推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海洋糖工程药物及医用材料的转化,使其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向海问药,造福人类健康。

新闻来源:2024年8月16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向海问“药”!海大海洋糖工程药物研究团队推动“蓝色药库”开发


编辑:崔舒高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