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逆行,斩浪追鱼,出发!去南极! ——中国海洋大学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南极科考纪实

作者:范静蕾 刘少鹏来源:水产学院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4-11 字号:

1984年以来,中国已40次踏上充满神秘与挑战的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不畏艰险、逆战极寒、奋进拼搏,在极地基础建设、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全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得了诸多成果。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久久为功的崇高事业,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前来探秘鱼类调查是南极科考的重要的内容,中国海洋大学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是这项任务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团队成立于2015年,连续参加中国第36-40次南极科考,累计1070余天,破冰逆行追寻极地之光团队构建了基于海洋科考船的渔业综合调查体系,国内首次在南极采用深海延绳钓及地笼网采集鱼类样品,进行了近150站次的中层鱼类拖网调查及170余站次的鱼类早期仔鱼调查,获得了7000余尾珍贵南极中层鱼类样品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进行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在地球两极续写新时代海大人的情怀与担当。

让我们跟随队员们的“科考日记”,一起探索极寒之地的鱼类奥秘。

参加40次南极科考的海大师生合影(“雪龙2”号)

一闻战鼓意气生,出征南极

中层鱼,顾名思义,是生活在海洋中层水体(水深约1000米左右)中的鱼类,它们以浮游生物、虾类为生,又被更大的生物摄食,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相对于南大洋表层和底层的鱼类资源来说,我们对中层鱼类资源量和物种分布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调查十分必要且亟待加强。正因如此,中层鱼调查成为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大洋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4年,恰逢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指示下,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践行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肩负着鱼类资源调查的重要使命,连续第5次挺膺担当、出征南极,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又一次踊跃参与并圆满完成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之旅。

调查队员田浩、黄传杨合影(“雪龙”号)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晴

清晨,天空中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但集合地已经热闹非凡。队员们忙碌地整理着行装、检查着设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和激动。作为即将踏上极地之旅的新人,我内心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科研探索的渴望。当乘坐的“雪龙”号破冰船缓缓驶离了港口,我的思绪才从雀跃中慢慢平静下来,站在甲板上看着渐行渐远的陆地,心中不禁涌起一份豪情,就像团队刘阳教授说的,总有一些人要做先行者,南极科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航行过程中,海面上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当经过“魔鬼西风带”时,船身在的巨浪中摇摆,仿佛随时都会被掀翻,但每一次的颠簸都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知道,前方的路还有很长,会面临各种挑战,只有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才能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刘阳教授在“雪龙2”号作业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阴

随着航程的推进,我逐渐感受到了南极的寒冷和荒凉。虽然船上设施齐全,但每当走到甲板上,那刺骨的寒风总能让我瞬间清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数日行程仿佛弹指一挥间,南极大陆的奇妙景象映入眼帘:巍峨的冰山,白茫茫的雪地,还有那些可爱的珍稀动物。

每当夜晚,我躺在船舱的床上,听着海浪拍打着船身的声音,有时睡不着,我便起身翻看即将开展的调查内容,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憧憬和期待着我们能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相信,这次南极之旅将是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我想去感受、去记录每一个瞬间,让每一分收获都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雪龙”号破冰船

朝碧海而暮苍梧,矢志科研

在南极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大陆上,任何严峻的考验都无法阻挡南极科考的步伐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师生步履坚定,迎难而上,克服了极端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科研条件和焦虑、孤独的心理压力,展现出坚忍不拔的科学家精神和苦中作乐的坚毅品质朝碧海而暮苍梧,甘做矢志科研的极地“孤勇者”。

队员们采用中层拖网、Bongo网、鱼类eDNA、地笼等多种调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极鱼类资源进行了多元化和全方位的调查,共计完成调查站位43站,其中,中层鱼拖网共捕获数量800余尾的珍稀南极鱼类样本,鱼类种类近20种,为深入研究南极鱼类相关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过程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晴

“一!二!三!”响亮的口号回荡在南极大陆,我们又开始合力开展作业了。团队的主要任务都集中于艉部甲板进行,由于艉部甲板任务苦难杂重——时间久、体力重、人员少,各种重力柱、拖网网具、箱式采泥器等,都是又大又沉的铁疙瘩、铁家伙,且每次拖网作业耗时久,因此艉部甲板的作业往往需要我和另外6名队员、操作A型架及绞车的水手共同配合完成。

今天作业前,我们将网具搬到船尾舷口,并将缆绳连接上绞车,根据作业时长以及作业海区情况决定缆绳长度,放网和起网时还要有2名队员在舷口挂好安全绳协助网具入水并收回至甲板。这可真是一件力气活儿,队员们累得气喘吁吁,甚至一度“闪了老腰”,但是大家丝毫不敢懈怠。每次拖网入水到回收的3个小时里,我们一直怀着焦急与忐忑的心情,直至承载着丰硕样品的拖网出水。虽然身心非常疲惫,但是一切辛苦都值得!

中层鱼类拖网作业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大风

近期作业渐入佳境,我们开始“见缝插针”同步进行科研任务,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不仅需要在舯部实验室采集CTD不同水深的水样,采完水样后返回艉部实验室进行滤水,以获取中层鱼环境DNA滤膜样品;在滤水的同时,还需要在室内完成相关信息记录,并兼顾实验室外艉部甲板的搬网以及相关设备、网具出水后渔获收集等工作;每一次拖网结束后,我们都要对样品进行生物学测定,包括每一物种的体长范围、体重范围以及总重等生物学特征,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拖网卡片上。

完成初步的生物学测定后,样品会根据物种类别被装入广口瓶中,并加入海水进行冷冻保存。回国后我们将对这些样品进行解剖并开展详细的实验,获得它们的生长、摄食、繁殖等不同角度的信息,从而对南大洋中层鱼类的生活史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深入研究。对于一些比较完整或者独特的鱼类样品,队员们通过甲醛保存的方式将它们留作了标本,期待通过这些标本让更多人了解南大洋的中层鱼类。

样品收集整理

样品生物学测定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进行了地笼作业,这项作业也是船上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我和队员们提前进行挂饵、设备连接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饵料除了有我们自带的鱿鱼假饵,还有找船上大厨要来的“新鲜”大肠,为了获取更多样品,队员们已经“不择手段”了。地笼作业不仅准备时间长,释放、回收也比较困难。由于地笼释放后是离船的状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后,需要根据地笼上释放的信号重新找到地笼,并将设备重新回收因此需要在全船的大力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地笼布放和回收作业。

每次地笼潜入深洋,我的心也随之沉淀,开始回顾作业进度,细数收获与不足。也终于有时间沉浸在美妙的南极科考体验中,我们曾穿越了冰区之险,领略了极地之美,见到了企鹅、鲸鱼、海豹之姿,感受到我国长城站、中山站的地标力量。我们一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朝阳中归去,在不夜中徘徊,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调查成果、弥足珍贵的队友情谊,更汲取了鼓舞我们继续投身南极科考的精神力量。

地笼挂饵

地笼出水

南极生物

为天地立心,传续南极精神

中国南极考察站总站长魏福海曾说过:“决定了选择极地工作,不仅选择了诗和远方,实际上更加是选择了服从和奉献。”极地考察是科技硬实力支撑的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作为千百个“南极人”的代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精神,带领一批批青年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做“顶天立地”的新时代海大人,在极地科考的伟大事业中贡献着青春力量。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暴风雪

很多时候,南极天气异常恶劣,狂风暴雪席卷着整个大陆,当走出科考船的那一刻,寒风像刀子一样刻在脸上,雪花像密集的子弹般袭来,令我们几乎无法呼吸、也睁不开眼睛,尽管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仍能受到刺骨寒意。狂风会吹翻我们的设备,大雪覆盖了我们的标记,我们相互扶持,手拉着手艰难行动,每一个动作都格外吃力。我们倔强地与大自然相抗衡,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踽踽前行。

作业期间,我们不仅要在风雪中下放回收中层鱼拖网和双鼓网,还要在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处理。每一个调查站位的工作都十分艰巨且耗时,有时一个站位的样品还没分析完,下一个站位的作业就要开始了。为了顺利完成调查任务,24小时不间断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整个大洋调查过程中,已经记不清我们连轴干过多少个通宵了。

队员们在暴风雪中作业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晴

从抵达南极后,船上一直没有信号,极地也没有任何基站信号,我们基本上和家人处于失联状态。没有信号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再加上极昼影响,我们已经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对远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变得更为真切。幸好船上一直温情常在,在我们作业期间总会备好了饭菜,科考队领队常为艉部甲板的队友送来亲切的问候,带来零食和热水;而我们也常常苦中作乐,在作业间隙聊天打趣或乘机小憩。

大家不论来自哪里,不论身份地位,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无法作业时,船上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除夕夜及元宵节的联欢会、歌唱比赛、牌艺竞技、趣味篮球赛等,让船上的生活总是充盈着温馨和乐趣。大家一起欣赏极光,许下美好愿望,这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纯粹!

仰望星空

“雪龙”号科考队员合影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40年来,一位位极地工作者艰苦奋斗,代代接续,在世界两极创下一个又一个冰雪奇迹。这一份银装素裹中热烈而温暖的责任担当,将带领远洋与极地渔业科考团队破冰逆行,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开展鱼类调查,在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舞台中建功立业,为推动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范静蕾 刘少鹏


编辑:宗子牧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