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1日讯 17-20日,中国海洋大学公共选修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在“东方红3”科考船上开讲,课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开放共享,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余名师生共同登船学习。
现场,各院校师生共同观看宣传片,参观驾驶室、生活区和实验作业区,深入了解“东方红3”船,领略全球最大的高静音等级科考实习船的风采;“东方红3”船实验室老师从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方面讲授海洋调查的基本知识,带领师生进一步了解船载先进海洋调查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现场观摩CTD (温盐深测量仪) 探测与样品采集全过程。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朝晖教授以“如何给大海测体温”为主题,讲述了如何利用科考船对所需变量进行测量。海洋不仅是风雨的故乡,气候的调节器,也是经济支柱的重要来源。他表示,中国海洋大学不仅要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认识海洋,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本次海上科考认知实践机会,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艰苦环境、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为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运君以“思考海洋”、“海洋周边的战略环境”、“海大人思考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海洋大思政课”。张运君以说文解字解释海的由来,讲述了南海附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分析了南海的周边环境,重点分析我国周边的海洋战略环境,描述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船舶中心主任王毅向大家介绍了“东方红”科考实习船的发展历程。“东方红”系列科考船是中国海洋科考船发展的缩影和见证,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标志,从1965年至今,作为海上流动实验室,将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从黄海渤海等近海拓展到四大洋和南北极,引领了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海洋大学谋海济国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据悉,自2020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共选修课已开展40余批次,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0余名师生登船学习,这种创新做法入选《中国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这十年”专刊、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最佳实践”案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防范抵御宗教渗透工作”论坛典型案例、《给青少年的海洋课一一海洋教育优秀案例集萃》、山东省教育厅“致敬品牌 献礼二十大”大型展示传播活动,为培育坚守学术理想、坚定报国之志的海洋强国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提供了坚强保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韩星 文/图)
新闻来源:2023年12月21日[青岛日报社]向海图强,逐梦深蓝!140余名高校师生共同参加航行中的公选课
编辑:黄苗苗
责任编辑: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