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调研团队员与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合影
本站讯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乡音浓郁、生动有趣。即墨作为柳腔的发源地,也因此称为"柳腔之乡",2008年,柳腔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由7名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17级音乐表演的同学组成的“寻行即墨,觅柳闻腔”柳腔调研团于7月11日赴青岛即墨展开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本次调研活动以调研即墨柳腔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变幻下的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通过调查访问专业剧团(即墨市柳腔剧团)和庄户剧团,以及“柳腔”的代表传承人和部分演员,分析柳腔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求柳腔发展的未来与创新思路。
7月11日下午,队员们拜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传承人袁玲。优雅的形体、温婉的气质、眼波流转的双眸,爽朗的笑声,这是队员们见到袁玲的第一印象。袁玲的热情与随和打消了队员们的局促与不安,采访以家常形式的聊天开始。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袁玲学习柳腔的精力。1976年,14岁的袁玲考入即墨县京剧团,同年京剧团撤销,柳腔剧团恢复,袁玲成为柳腔剧团第一批学员,跟随留任的京剧前辈和柳腔前辈学习。“刚接触时感觉柳腔有些土气。”袁玲谈起初次接触柳腔的经历笑着说道。但随着后期对于柳腔不断深入的练习与登台后观众的认可,袁玲逐渐爱上了柳腔。在袁玲动情讲解下,队员们不仅了解到柳腔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经历的辉煌与低谷,还了解到柳腔现如今的创新与发展。在国家对于戏剧文化的重视,当地政府的扶持之下,柳腔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08年,即墨柳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走回人们目光中。“柳腔业余剧团最多时曾达到80多个,现在也有50多个,活跃在即墨各乡镇。”袁玲为成员们介绍道,10年袁玲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柳腔青岛市级传承人。“我自己更加认识到身上肩负着对柳腔传承的责任,所以我决定从娃娃抓起。”袁玲便率先在即墨实验二小、德馨小学开设柳腔班,每周二下午为小学生们授课,这一活动也实行至今,小学生们在这过程中不仅了解柳腔,自己走向更大的舞台,去展现柳腔的魅力。
在采访过后,袁玲简单表演一段柳腔选段,娴熟的技巧,优美的唱腔令队员惊叹不已,队员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袁玲老师的表演表示感谢。通过这次对于袁玲的采访,队员们对于柳腔的发展也有一定了解,对于柳腔也从最初的陌生到了解。“我非常高兴你们大学生能来主动了解柳腔,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关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柳腔。”采访最后,袁玲欣慰的说道。
7月12日上午,队员前往即墨柳腔剧团采访即墨柳腔剧团团支部书记栾少杰,青岛市人大代表、国家二级演员、青岛市柳腔传承人姜秋芝。当天的采访正好赶上剧团的彩排,演员们对待唱腔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栾少杰向我们介绍介绍柳腔剧团的发展历程与目前演出情况,队员们了解到即墨柳腔剧团在国家政策,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直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姜秋芝也向队员们介绍柳腔的唱腔以及发音技巧,并且表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优秀的团队的合作和年轻一代的关注与支持,柳腔艺术的发展会不断壮大。
随后调研团队员对来到即墨柳腔剧团的排练室,即墨第四实验小学老师薛燕和同学正在进行柳腔表演彩排,同学们均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柳腔已有半年。孩子们灵动不失童趣的演出打动了调研团队的成员。薛燕与队员探讨现如今即墨小学柳腔剧团的发展情况,表达培养年轻下一代孩子们学习柳腔的决心与希望。在与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柳腔小演员互动中,队员们感受到孩子们对于柳腔认真执着的态度,在欢声笑语中,队员们结束了即墨柳腔剧团的采访。
7月13日上午,队员们前往沽河柳腔剧团团长王振生家进行采访与调研。队员们到达小广场,沽河柳腔剧团正在准备演出,村民已经等候演出多时,队员们与村民一同观看沽河柳腔剧团的表演。淳朴的方言、简洁的动作、充沛的感情引得在场观众掌声连连。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对观众与演员进行采访,演员们的敬业与对于柳腔执着热爱令人为之动容。随后,王振生热情接待队员,在采访王振生过程中,队员对于沽河柳腔剧团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即墨市刘家庄中心社区一带是即墨柳腔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初,王振生与妻子两家老人自发组建松散型庄户剧团,王振生在剧团里弹拉乐器,1986年王振生与妻子结婚后,夫妻演出的《彩楼记》《墙头记》等柳腔剧目受到观众喜爱,成为当地的“草根明星”。近几年,即墨市出台文化惠民政策,在政府支持下,王振生在即墨市文化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即墨市沽河柳腔剧团。
沽河柳腔剧团对于柳腔的坚守与执着,柳腔独有的纯粹艺术感染力给调研团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弘扬和传承柳腔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7月14日上午,在经历三天的调研活动后,队员们来到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进行调研活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总经理卜晓宇见证这座博物馆的成长历程,队员在与卜晓宇交谈后,也了解到非遗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民俗文化的场所,近年来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接洽,以求更好的打造非物质文化保护平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柳腔剧场负责人郑兆彦为调研团队员表演柳腔的同时,还为调研团队员讲解部分关于柳腔演奏乐器、唱腔等方面错误,并且教授队员一小段柳腔唱腔,与团队中二胡专业同学现场合奏。
在结束关于柳腔对接方调研活动后,队员们决定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即墨古城以展演形式为此次柳腔调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7月14日晚,队员在即墨古城进行“民乐之风——文化自信 创新时代”艺术展演,队员们一展风采,赢得在场观众一阵阵喝彩。
7月15日上午,队员们带着满满收获离开即墨,踏上归乡之路,短短四天调研活动,队员们受益匪浅。即墨柳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绽放在戏曲园地里的一抹独特的色彩,承载着即墨人民生活生产的历史,蕴含着即墨的文底蕴。
“寻行即墨,觅柳闻腔”即墨柳腔调研团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了解到即墨柳腔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变幻下的发展与保护现状,还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深入的了解柳腔,学习研究柳腔相关的知识,尽自己所能宣传柳腔,让柳腔为更多人所接受,所喜爱。
通过四天对于即墨柳腔的调研,团队队员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承人、表演者对非物质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并且充分意识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如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文/图:姜瑄
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一展柳腔风采
即墨第四实验小学学生接受队员赠送明信片
沽河柳腔剧团剧本手稿
“民乐之风——文化自信 创新时代”艺术展演队员演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