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迎接万千游客 留住魅力洱海

作者:杨睿尧来源:海洋生命学院发布时间:2016-08-23

字体:

洱海风光

  本站讯 洱海是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之一,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被称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高原明珠”。洱海的湖面面积约256平方公里,面积虽比滇池小,但它的蓄水量却比滇池大,相当于滇池的两倍。 洱海流域有茈碧湖镇等6个乡镇800多个自然村,流域有76条主要河流,支流近百条,所有支流经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呈“川”字型注入洱海,常年水量占洱海常年径流总量的70%。由于流域广,支流多,流经的村落多,用水人数多,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可谓至关重要。

  队员查阅资料,并且联系到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指出,近年来由于“大理热”的影响,越来越多游人前往大理寻找“理想的生活”,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影响大理洱海生态的罪魁祸首。在这次行程中,调研团将调研洱海旅游区、居民区湖泊生态,采访政府、居民、游客,深入了解“旅游热”对内陆湖的影响,总结治理措施。

  7月16日——青岛出发
队员们收拾好行李,购买好用于赠送的海大纪念品之后,前往机场,踏上行程第一步。青岛至大理约2960公里,几乎横跨整个中国,我们将飞往昆明,再从昆明乘坐火车,一路向西直至大理。

  7月17日——到达大理
调研团16日清晨到达大理下关,刚出火车站便被众多做旅游生意的当地居民围困,可见旅游业在大理的火爆程度。
下午,我们向当地洱海管理局的专家们了解大体情况,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相应记录,对采访稿的内容作出针对性修改,并且完善调查问卷。之后调研团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大理市博物馆。结合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自古以来,洱海流域便是大理文明的核心区,无论南诏王朝的兴衰,还是白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洱海这颗高原明珠。如今,洱海养育着千万居民,洱海为居民们提供水源,提供电力,洱海的生态维系着洱海流域千万人的生活。

  7月18日——政府行
为了迎合政府工作人员的时间,清晨,队员便集合,统一乘车前往大理市政府办公区。联系好并接受我们采访的有洱海管理局副局长石磊,环保局长陈靖,旅游常务副局长林世杰,法治执法大队队长陈晓曦。
近年来,由于旅游人数的暴增和外来人口的迁入,洱海流域总人口数早已远远超过它的环境容纳量,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成了洱海环境最主要的浮荡。从政府管理层面出发,我们了解到很多相应的政策与规划,如“洱海禁渔期”等;了解到洱海流域今年来生态的变化与应对措施,如“部门联动”——即成立专一组,从出台政策开始,所有部门共同派人执行,各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做到政策完善、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法治监管的统一,共同维护洱海生态;了解到政府为应对居民、游人所作出的政策上的调整与让步。
下午,团队深入洱海管理基层办事处,采访并跟随基层工作人员,前往了附近湖泊湿地,了解学习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

  7月19日——环海一周
洱海沿途修有环海路,一圈共计115公里,一路上包含大理主要的旅游景区与旅游小镇。由于饶海一圈风景秀丽,可以最大程度体验大理洱海的湖光山色,因此游人众多,其中几个小镇如双廊镇在今年内客栈数量更是以积数形式猛然暴增,其周围环境及沿岸成了受旅游热冲击的重灾区。
一早,大家便跟随工作人员乘车,踏上了环海之行。首先到达的几个主要风景区:天龙八部影视城、三塔崇圣寺、蝴蝶泉。在各个景区之中,队员们积极配发调查问卷,对随机的游人们进行问卷调查,虽然有一部分游客拒绝填写,但大部分游客都还是积极配合,参与我们的调查,问卷调查工作还算顺利。之后沿着环海路,在游客相对集中的路段下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应地段水质进行调查。沿途经过了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镇,前者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古镇,在其中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后者是主要的“客栈镇”,我们积极向随行工作人员了解该地区水质状况的评价,并且进入到客栈之中,了解客栈排水系统,采访客栈工作人员。环海一周,完成工作,回到下关的时候已接近九点。

  7月20日——苍山行
在政府采访的时候,环保局的陈局长便告诉我们,保护洱海并不只是单一地保护洱海,而是放远目光,到洱海的源头,到与洱海共存的周围生态环境中。只有保护好源头,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洱海生态才能在监管之下达到长期稳定。大理,苍山洱海一家亲。苍山风景秀丽,有着十九峰,十八溪,溪水为山顶雪水所化,溪溪流入洱海,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物种丰富,植被茂盛,也是大理旅游主要的买点之一和重点保护对象。每年政府及居民都有大量资金投入,修缮、维护苍山植被,安插大量人员上山进行监管。
大家一早出发,开始登山之行,深入到苍山之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在当地官民同心,悉心照料下的苍山的瑰丽;体验到良好生态环境所能给人的最美好的感受。

  7月21日——洱海监管
洱海管理局是大理市为保护洱海二特设的专门性部门,这一天,调研团跟随海管局专家,到达了他们的水质监测点,学习水质监管的过程,并以现有数据同往年数据作对比,从数据上了解旅游热对大理洱海所带来地影响。之后,在专家的带领下,进入了海边湿地和近海工地,亲身了解海管局的项目与规划。

  7月22日——总结归乡
这是调研团在大理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将这几天以来所收集到的采访记录、调查问卷、图片数据等进行归总。回想这些天,虽然一直阴雨绵绵,但丝毫没有影响调研的步伐。大家“上过山,下过海,进得了官场,下得到基层”,体验平日在校无法接触到的人事,感受到苍山洱海的魅力所在。对洱海的保护,不仅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要有群众的拥护,官民和谐是保证政策规划执行力度的关键所在;洱海的保护,不能只看得到洱海,更是要看到整个地区的生态。相信,大理能够成功应对旅游热的冲击,留住青山绿水,赢得万千游客。

通讯员:杨睿尧

合影留念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