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薪火相传文化不灭 齐心护遗爱我草原

作者:通讯员来源: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发布时间:2016-08-21

字体:

    本站讯 中国海洋大学赴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草原社会实践调研队全员于8月6日傍晚集合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开始了为期六天的三下乡活动。实践队由八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截止8月11号,对话敖包-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保护实践队暑期“三下乡”关于内蒙古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敖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研活动结束。

    敖包文化是蒙古族内涵深远的远古遗存,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已成为北方游牧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载体。新时期以来,敖包传统文化逐步复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敖包形制,祭祀仪式和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发生了性质不同的变迁。2006年,祭敖包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保护与弘扬源远流长的敖包文化,在本次暑期活动中,对话敖包团队奔赴内蒙古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就草原民俗敖包文化在当地的传承与变迁展开调查和研究。

    首先,8月7日全体队员参观了克布尔镇察右中旗敖包,对附近村落中的当地人及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了初步采访,了解了此处敖包的搭建历史及修缮过程。经当地人介绍,每年农历5月13日当地政府官员都会来此处举行敖包祭祀活动。下午,全队分为三组在小镇上展开当地居民对敖包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经调查显示,很多当地人对敖包文化也只有浅显的了解,对此民俗文化所拥有的价值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甚清楚,对其应有的保护认识不深刻。

    研究蒙古族文化就离不开那蓝天白云下的绿色原野——草原。为了更好的了解敖包文化的历史及现状,一行人来到了辉腾锡勒大草原。在草原上,团队人员奔走于散落在各处的多个敖包。大汗敖包、夏尔其其格敖包最具代表性。时值8月,草原上旅行团队众多,采访组成员认真采访记录,通过与导游,商户等多方谈话,对敖包文化中蒙古族人民的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

    不仅如此,团队成员们在草原上遇到了热情好客的老牧民,牧民爷爷向成员们诉说了敖包祭祀的礼仪流程,还有从古至今敖包文化的演变历史。他还告诉调研员成员,敖包种类多样,是一种原生型信仰形式,与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联系。

    实践过程中,调研队发现在草原上有许多小型的敖包祭祀活动。草原上的敖包大多是由石头堆成的。游客路过也会根据当地人的介绍进行小的祭祀行为,捡拾周围的石头,绕敖包顺时针走三圈然后把石头扔到敖包上,祈福吉祥。

    接下来,团队成员在草原上对全国各地来此的游客分发了敖包文化调查问

    8月9日早,小队成员分三组在草原上分别对游客、商户和工作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和填写。果然,许多游客并不了解敖包文化,甚至从未听说过。于是,队员们在草原上进行了敖包文化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宣讲活动,呼吁更多的人爱护草原文化。这日,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当地旅游局局长。团队成员就敖包文化的政府保护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采访,了解了更多国家在这方面的保护政策和敖包文化的现状。团队成员了解到,敖包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直接管辖的,即由政府维护的敖包;还有一种就是由牧民自发维护的敖包,即草原上的大多数敖包。而且,草原旅游业也向各地游客宣扬了敖包文化,达到了一种保护宣扬的效果。

    8月10早,小队成员来到了集宁市里,参观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团队成员看到了有关敖包祭祀的模型和相关介绍,同时也了解到其他更多草原文化的知识。

    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集合宁市里,对调研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并发放了最后一批问卷。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对话敖包-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保护实践队进行的为期六天的关于内蒙古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敖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研活动完美结束。这次的三下乡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入草原,寻访牧民,不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敖包文化的保护传承方式,也向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宣讲了敖包文化的重要性。更多的是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彰显的海大学子风采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加强。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