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辩手亮相
本站讯 众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享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商业化日益严重,那么是否应该排斥佛教商业化?11月25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五届辩论赛小组赛第十七场于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激烈上演。正方工程学院代表队与反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代表队就“佛教是否应该排斥商业化”展开唇枪舌战。最终,正方工程学院代表队击败反方取得胜利,正方四辩耿翱翔荣膺最佳辩手称号。
本次辩论赛由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会承办。经济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倩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王术宽、管理学院老师孙林杰均出席本场辩论赛。
正方:工程学院代表队
正方辩手:王迪 段栋楠 郭雁真 耿翱翔
正方辩题:佛教应该排斥商业化
反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代表队
反方辩手:张楠 孙延娜 杨云鹏 王兴辉
反方辩题:佛教不应该排斥商业化
获胜方:正方
最佳辩手:正方四辩 耿翱翔
开篇立论,定义先行。正方一辩率先从三方面阐明商业化对佛教的消极影响。首先,佛教发展的根基是信徒的信仰,而商业化会对其造成动摇。其次,佛教一旦与商业化产生联系,必将使民众了解被扭曲的佛教,从而歪曲佛教净化心灵的本质。此外,商业化会导致佛教的流俗与泛化,佛教的弘传并不在于有多少人知道,而是在于有多少人信仰。反方一辩针锋相对,指明对佛教本性的维持应在于僧人的自身修养,与是否商业化无关,继而强调佛教商业化在当今社会的必然性。商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潮流,佛教的传承应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良机。通过商业化,佛教不仅能够获得充分的物质保障,还能参与慈善事业进而回馈社会。
质询环节高潮迭起。正方二辩提出疑问,商业化使佛教变得世俗,如何能使人得到心灵的宁静?反方二辩则引用“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说明只要心中向佛,就能得到佛祖的教化,与寺院等周围环境无直接关系。反方进而指出,贫困属于灾难,依据佛教的教义,贫困也应被排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为商业化。对此,正方三辩强调商业化仅为下策,有更好的方式可以促进佛教的发展,并以德国的佛教公司为例,指明佛教的商业化行为导致德国人误认为中国的佛教仅仅属于营利机构,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反方则举例,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很多投机倒把的不良现象,但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并未被排斥。同样,佛教商业化也是新兴事物,社会应给予其包容和积极引导。
质询小结中,正方四辩再次强调商业化会导致寺庙等佛教净地变得嘈杂,这与信徒到寺庙寻求宁静的目的相悖,故佛教应排斥商业化。而反方四辩指出,门票等商业化行为正是对寺庙内环境的有效规范,有助于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由辩论环节针锋相对,精彩频现。正方率先质问,佛教商业化行为如何能达到非商业化的目的?反方巧妙回应,通过商业化获得的收益可从事慈善行业,从而回馈社会。由此,反方表明,佛教商业化正处于新兴阶段,固然存在些许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排斥的理由。紧接着,正方指出佛教商业化弊端重重,参与慈善事业只是利用小部分收入,其主要收入均被挥霍,比如有些寺庙的主持拿巨款炒房,由此得出结论,寺庙的生存不需要商业化发展。针对此点,反方反问:“难道佛教只要生存就足够了吗?”表明佛教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才能保持长久不衰。而正方以基督教为有力论证,指出基督教从未商业化,但其良好发展世人有目共睹,佛教又为何不可?
总结陈词中,反方四辩重申佛教商业化不是以谋利为目的,而是为宣传佛教,社会应给予其生存和完善的机会。反方警告,商业化是当代社会的主流趋势,一味排斥商业化只会增加日后商业化对佛教的冲击,后果不堪设想。此外,佛教推崇在逆境中修行,而商业化正是对坚定信仰的一种磨砺和考验。正方四辩对此不敢苟同,认为以商业化包装的宣传反而会导致人们产生对佛教的厌恶和曲解,并指明无商业化的佛教亦能良好生存,例如依靠政府的支持。除此之外,人们对佛教商业化程度的把握也无法控制,最终极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佛教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最后,双方代表均上台发言,分享辩论赛的经验,并表达对双方辩手的支持与感谢。
文:李华薇 图:王鲁宁
最佳辩手
正方领队点评
反方领队点评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