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儿飞向晚空。又一阵风吹来,樱花瓣翩然飘落。亚纪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见了。”
这是日本作家片山恭一的成名作《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凄美的结尾。这部销售量高达365万的纯爱小说,打破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第一畅销书记录,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文学作品,被媒体形容为“让整个日本都为之哭泣”。很多中国读者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片山恭一,进而了解他、倾慕他。
“纯爱标签”下的深度内涵
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2004年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及电视剧上映以后,在日本掀起了一波“纯爱风潮”。然而片山恭一自己似乎却并不认同外界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同于“纯爱作品”的刻板印象。谈及对“纯爱”与“纯爱作家”的理解,片山告诉记者:“其实我自己并没有给作品设定一个明确概念,这个‘纯爱’的标签都是媒体给定的。‘纯爱’的特质只是这部小说一个最突出的倾向,但我并不希望外界给自己定位,也不想作品被贴上什么标签。因为这同时意味着作品的其它部分被过滤掉了。”
事实上,《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大获好评后,片山恭一并没有继续走浪漫青春的路线,而是大胆地让笔下的角色成长。之后的作品《雨日的海豚》、《最后开的花》、《行到船停处》等都逐渐转向更隐讳更深刻的成人情感与复杂的社会变动问题。
片山恭一毕业于九州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论文写的是马克思,硕士论文又写了恩格斯。在演讲会上
文学 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片山恭一笔下朔太郎和亚纪之间清纯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给了多少人追求真爱的鼓舞。这份爱是因为生离死别而得以升华、得以永恒。然而,爱情迟早要从形而上的内心世界回归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每段感情的推演过程都不断遭遇着世俗价值观、道德观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纯爱本身就蕴含着悲剧的种子。在《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这本小说中,片山恭一就着力探讨了爱情“物化”乃至“异化”这一问题。虽然在小说的情节设置暗示了爱情在生活琐碎之前的无奈,片山恭一本人仍相信“爱情是可以拒绝物化的”。
如果说爱情可以拒绝物化,现代人应当如何保持自身爱情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对于这个问题,片
开启受众“爱”的审美体验
从日本古典文学登峰之作《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物哀”的美学源流一直为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中独特而复杂的情感体验。正如樱花开至极盛又稍纵即逝,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常常被定格在盛放与消失的交界处,停留于美丽与哀愁交织的一瞬间,从此成为永恒。
片山恭一对“死亡”主题的着迷已被很多读者所认知,他在不少故事当中都设定了这样的情境。片
这场来华演讲会是片
记者:肖葳加 摄影:代彤
片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