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篇文章与校报结缘

作者:蔡明霞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03-16

  初入海大,一切都是陌生的,性格里的小心翼翼,即使烦躁迷茫时也怕宝贵的时间白白溜走,从那个时候就体会到读书和写作恰是治愈烦躁的良药。

  适逢校报宣传,让爱好写作者将自己之前的作品投到指定的邮箱以便交流,带着无所求的心态将大学时写的一篇文章发到校报编辑老师的邮箱。初秋的时光像极了那个季节,倏忽而过,明朗而又轻快,几乎忘了之前投稿的事情。

  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接到了校报编辑部老师的电话,老师肯定了我所投的文章——研究生期间第一次被肯定是老师对我这篇文章的肯定。校报老师平易近人,交流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交流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并欢迎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向校报投稿。

  不久,王蒙先生到海大讲学,校报老师向我约稿,写王蒙先生到海大讲学的相关内容。考研时报考的学校是海大,从此了解了王蒙先生与海大与文新学院的缘分,还记得在繁忙的备考期间读了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春之声》《蝴蝶》等作品。所以入校后能见到王蒙先生本人,我倍感兴奋。讲座结束后很快就写了一篇文章《文学·审美性·人学》,发给了校报老师,后来如愿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内心的欣喜不言而喻,从此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文字透着稚气且清浅。在以后的日子里,便时常写写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悟,每次将感悟写成文章发表在校报上,内心也通透了许多。

  毕业以后,我仍然通过文字与校报保持着联系,在校报发表的文章后面的身份由“20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变成了“我校校友”,变化的后面是时光的积淀和遥远的念想,而我与母校之间的距离就是通过一封封邮件来缩短的。

  再读毕业之后在校报发表的文章,体会最多的是归属感和感动,尽管生活是五味杂陈的。2018年发表在第2029期的《致逝去的读书时光》、第2031期的《旅途小记》记录了离开家乡、初入南方小城镇江时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欣喜,恰似宋代词人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所写的少年心态。

  2019年发表在校报的文章是第2045期的《春天的遐想》、第2052期的《时光不语,往事成花》、第2056 期的《五月小记》,时过境迁,追风少年已近而立之年,被浓郁的漂泊感和思乡情结所裹挟,字里行间除了细腻的情思,更多的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悲凉与沧桑。以北方的眼睛来看南方的冬景,以北方的身心体味南方的冬天和春天,以孤身一人的状态造就的异乎寻常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南方和北方、学校和社会、学生和老师之间最细微的差别,点滴感悟在2019年的初春汇成文章《春天的遐想》,这篇文章在校报刊发后,又由校报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朗读推送。

  辗转多地,2020年回到家乡日照,年岁的世界虽未到蒋捷所写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境况,但更能深入到了人生与社会的内核里,在至暗时刻亲历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看到隐藏在平和表象下冷峻的一面,所以便有了发表在校报第2094期的《无所忧惧》和第2100期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篇文章。

  在毕业后的第二个冬天,天气慢慢变冷——沿海城市常见的灰蒙蒙的湿冷天气。但每次收到来自母校校报的消息都会觉得特别温暖,是紧张工作中的亮点,尤其在孤独感强烈的时候。

  初入海大以一篇文章与校报结缘,直到现在,每一次文章在校报的发表都会收获一次感动,沁人心脾的感动。

文章作者:蔡明霞(系我校毕业研究生,现在日照黄海高级中学任教)

文章来源:第2121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1年1月24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赵奚赟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