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李晓庆来源: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7-14

字体:

本站讯 7月11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邱志明、李华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胡贤甫,船舶设计大师周国平、林枫、夏桂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俊利,招商局工业集团总经理梅先志、副总工程师刘建成,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出席会议。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现场

7月11日上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参会代表审议通过《第十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第十四届理事会财务报告》,投票通过《关于修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章程的说明》《关于修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费标准的说明》,选举产生第十五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理事长,第二届监事、监事长和第十五届理事会学会党委委员,李华军院士当选第十五届副理事长。

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现场

7月11日下午,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以“协同装备创新 赋能深拓蓝海”为主题,围绕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相关研究热点开展学术研讨,推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的协同创新。邱志明、梅先志、王厚杰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王俊利、刘建成先后主持。

邱志明、梅先志、王厚杰先后致辞(从左至右)

会议由王俊利(左)、刘建成先后主持

邱志明对大会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当前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智能运维装备、环境监测装备仍存在技术瓶颈,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切实提高我国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可靠性、经济性和竞争力。为此,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科技尖端领域,不断攻克关键技术;要聚焦海洋装备核心技术重大应用,科研机构、企业深化协同创新,推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海上验证和产业化应用转化;要积极面对国际深海资源开发规范和地缘政治外部变化,深化国际标准对接,牵头国际标准制定,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走出去”。

梅先志指出,深海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招商局工业集团正在大力推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与造船学会、相关领域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面向更大规模的深海资源开发,希望与各单位开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三链融合,加速深海资源商业化开采进程。

王厚杰简要介绍了学校有关学科近年来发展情况。他指出,深海是未来全球资源竞争的战略新高地,发展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不仅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人类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海洋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大力支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工作,与业界同仁积极合作,共谋发展,为服务海洋强国、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吴有生院士(左)、李华军院士作主旨报告

研讨会上,吴有生、李华军作主旨报告。吴有生以《船舶与海洋装备力学的发展及应关注的前沿关键问题》为题,介绍了世界海洋强国和中国的相关技术现状,梳理了前沿技术内涵和关键问题。李华军以《海洋科技创新与多维耦合协同发展》为题,将“多维耦合”“协同发展”引入到海洋科技的创新中,系统性地介绍了海洋科技工作中的多任务、多要素动态耦合,提炼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专家作专题报告

会上,招商局工业集团张修占、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刘祖源、浙江大学瞿逢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春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蒲吉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逸凡、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树青先后围绕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关键技术、深海矿物提升与智能运维、深海物联网、深海采矿环境影响与绿色采矿、深海装备关键材料、深海探测和深海装备安全监测及数字化作专题报告。

本次大会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招商局工业集团承办,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水下无人系统学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深海技术专业委员会、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商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纬横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巨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国291家单位、340余位业内专家参加会议。

通讯员:李晓庆 图:杨博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