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6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支持中心分别联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程学院,在崂山校区教学楼8区工作坊成功举办两场教学学术成果产出主题报告会,吸引校内外众多教师线上线下参与。
深化学生合作,推动教育范式转型
国际教学学术学会(ISSOTL)亚太区副主席、墨尔本大学专家Andrea Dodo-Balu博士以“‘学生作为合作伙伴’(SaP)模式深化教与学学术(SoTL)研究”为题作首场报告。Dodo-Balu博士阐述了SaP模式的核心内涵,强调师生应以平等协作、权力共享的方式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决策与教育研究,旨在打破传统层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力与归属感。
Dodo-Balu博士援引Matthews(2017)提出的五项核心原则(包容性合作、对话式权力共享、接纳不确定性、伦理实践及系统性变革),详细介绍了SaP的实践框架,并分享了墨尔本大学“ASE学生大使计划”的成功经验——逾200名学生参与学校2023-2030教育战略制定,以及新生过渡调研项目。研究显示,学生反馈揭示了“孤独感”“学术迷茫”等真实挑战,而SaP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信心与校园认同感。Dodo-Balu博士指出,澳大利亚SaP实践在课程策略、学情调研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课堂教学共创层面仍有拓展空间,呼吁将学生反馈更深入地纳入SoTL研究,推动教育范式转型。
聚焦工程教育研究与成果凝练
第二场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主讲,题为“教学研究:成果凝练与论文写作”。余东升聚焦工程教育中的知识观转型、跨学科课程整合及教学成效评价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建构主义与实践主义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差异化路径。
余东升对比了实践主义(知识为客观存在,需科学证实)与建构主义(知识是社会建构,具动态性和社会性)两种教学观及其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他强调现代工程师需具备深度知识集成能力,尤其需要加强沟通协作能力。针对人文教育融入工程培养,他分析传统单独设课方式效果有限,建议将人文内容整合到具体工程项目中。余东升指出,现代工程教育强调集成式培养,教学改革需平衡知识完备性与内容整合,涉及跨学科团队协作和教学设计创新。评价改革成效应关注教育观念转变、培养方案更新、模式创新及教学方法改进,并综合运用过程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避免单一指标。他特别建议面向工科的通识课应聚焦沟通交流、管理经济、科技史三大领域,由工科背景教师授课以提高接受度。
反响热烈,促进交流
两场报告会内容丰富,观点前沿。来自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等校内教师及部分校外代表70余人通过线下线上方式积极参与,并在报告结束后与主讲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此次报告会为提升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能力与成果产出水平提供了有益指导。教学支持中心副主任姜永玲教授、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赵宗金副教授分别主持报告。
编辑:常顺
责任编辑: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