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团DIY活动完成

作者:陈奕洋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4-07

字体:

本站讯 “清明捻绿寄相思,艾草含香忆故时。”42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化学化工学院举办“青团小屉藏春味,一捻青绿寄相思”——青团DIY活动。本次活动在北海苑第一食堂二楼餐厅举办,60余位同学在指尖揉捏中感受春意,以传统美食寄托追思。

青团,又称“清明粿”或“碧玉团”,是江南地区传承千年的寒食节标志性美食,以其碧绿如玉的外观、绵密柔软的口感和淡雅的青草香气闻名。其以艾草汁染就青翠外皮,包裹甜咸各色馅料,兼具软糯口感与草木清香,被誉为“舌尖上的春信”。

据史料记载,青团的名称最早见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清明祭祖的重要供品。据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粿以青艾和粉作团,祭祖馈邻,俗成礼备”。清代《清嘉录》亦描述“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足见其承载着祭祖思亲的文化意涵。如今,青团不仅是一道应节美食,更是一种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青团不仅美味可口,还蕴含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主要原料艾草具有平喘、抗菌、驱寒等功效,搭配小麦粉的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作用,既滋养身心,又契合清明时节“食青”的传统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

活动现场,同学们在指导师傅的带领下,亲手体验了青团的制作过程:

揉青成玉:将艾草汁与糯米粉反复揉搓至面团碧绿如玉、柔韧不黏手。

裹春入屉:取30g面团捏成碗状,填入红豆沙、咸蛋黄肉松等经典馅料,收口时以“虎口旋拢法”确保封口严密。

蒸香寄思:青团入笼保持间距,水沸后蒸制12分钟,关火焖5分钟防止塌陷,出笼刷油增亮保鲜。

同学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青团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在这个清明,这些青团不仅蒸出了春天的模样,更在代际传承中,为民族记忆注入了青春的底色。当传统以这般鲜活的方式重现,我们方知:最好的守护,莫过于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通讯员:陈奕洋 图:于馨

编辑:马亚宸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