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给黄河土壤“降盐”捧回“母亲河奖”

作者:钟尚蕾来源:青岛早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11-22 字号:

课题组成员采样留念。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早报11月14日讯  近日,第十一届“母亲河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海洋碳汇——海草床生态修复系统项目”从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绿色贡献奖,也是20个获此殊荣的单位(组织)中唯一的高校团队。近日,早报记者采访该研究所团队了解到,该研究课题组5年来长期致力于开发盐碱地快速培肥改良与碳库增汇的绿色技术,目前已经为实现盐渍土改良和固碳的双重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

中国人口众多,但可耕种土地面积较少,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用地减少,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被提上日程,而黄河三角洲,就是中国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

据了解,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位于山东东营,这里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优越,且地势平坦,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地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但是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盐分过高导致很多植物不能生长,在盐碱荒地上只能看见少数耐盐植物,一眼望去跟沙漠一样。

土壤盐渍化是如何造成的?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郑浩教授表示:“土壤盐渍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气候干旱、海水入侵、海风侵蚀等自然因素往往导致土壤初生盐渍化,而不科学合理的灌溉、撒路盐、油田开采等人类活动往往会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恢复和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蓝碳”碳库固碳功能是践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以黄河三角洲为代表的滨海盐渍土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但这里的土壤保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初级生产力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蓄水保墒、降盐与固碳增汇是盐渍土修复的关键环节。” 郑浩说。

用“边角料”研制改良剂

“黄河三角洲附近的秸秆是常见的农作物‘边角料’,而在青岛,海藻又是常见的海洋再生资源,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通过这两种身边常见物质,探索出了一种可以改善盐渍化的土壤改良剂,用它来培育各种农作物,来改善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问题。”郑浩告诉记者,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盐、碱、瘦、板”等土壤问题,该研究所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发盐碱地快速培肥改良与碳库增汇的绿色技术,利用改良剂培育的小麦、玉米、秋葵、田菁等农作物,为实现盐渍土改良和固碳的双重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

通过近5年的努力,课题组初步构建了生物炭规模化生产平台,开发了盐渍土培肥和固碳的功能化生物炭产品,揭示了功能化生物炭对盐碱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以及盐渍土改良的机理,定量评估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炭的固碳潜力,形成了“功能炭基材料-功能菌剂-盐生植物”耦合的降盐改土和固碳技术。在产品和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废弃生物质综合利用的生物炭产业链模式,在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相关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固碳的技术水平,促进了我国盐碱地改良和固碳工程的规模化开展。

据了解,本次获奖的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校内跨院组合的科研机构。研究所以国家近海环境保护需求为目标,深入系统开展近海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控制、滨海退化土壤改良和污染修复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新闻中心:2023年11月15日[青岛早报]给黄河土壤“降盐”捧回“母亲河奖”

编辑:黄苗苗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