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存珍,薪火相传——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古籍工作回顾

作者:王月莹 胡远珍 齐晓晨 解登峰来源:图书馆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11-21

  本站讯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中华文脉的传承者。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策划与周密准备,图书馆在学校99周年校庆之际推出“故纸存珍,薪火相传——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古籍工作回顾展”,线上线下展览吸引了众多海大师生和校外同行与公众的目光。展览首次介绍了馆藏古籍来源,展示了馆藏古籍概况和部分珍品,梳理总结了图书馆在改善古籍保护条件、规范管理与服务育人、古籍整理与编目、古籍利用与推广、古籍研究开发与数字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守藏尽善,瑰宝珍存

  图书馆所藏古籍为1958年山东大学大部迁至济南时留存,长期存放于鱼山校区旧馆书库,1980年图书馆将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函套的古籍进行了简单登记,1985年又将这些古籍搬至新建的鱼山校区图书馆顶楼,因条件所限,束之高阁近半个世纪,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007年初,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早在规划设计崂山校区图书馆时,图书馆领导就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2007年5月开馆的崂山校区图书馆首次建设了标准的古籍书库,并陆续按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购买了实木书柜,为古籍书库安装气体灭火系统、恒温恒湿空调、24小时红外监控等设备,配备防虫、杀虫、防水、防盗等设施。天时地利人和,古籍保护工作得以重新开启。

  重启古籍工作时,经验缺乏,基础薄弱,图书馆人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克服困难,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业务能力。

  馆藏古籍至少存世近百年,有些纸张酸化严重,十分脆弱,每次翻动触碰均会折损其寿命,需小心呵护。2008年深秋,资源建设部的两位馆员在鱼山校区图书馆阴冷潮湿的顶楼书库,将尘封多年的古籍和民国文献逐册清点装箱,安全运至崂山校区新馆古籍书库。工作人员又小心翼翼地逐册进行除尘、冷冻杀虫,由于冰柜每次放置古籍册数有限,且冰冻一周后还需恢复常温,确保安全无虞后方可自封袋取出然后分类放置于书柜里。这些工作历经五载,至2013年才完成。古籍书库建设及设备配置等存藏条件的改善与搬迁整理工作,大大填补了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空白。

爬梳剔抉,摸清家底

  建设古籍书库、完成古籍搬迁上架、加强保护,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普查登记与编目整理才是真正考验业务能力与严谨细致作风的大工程。

  2009年开始,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古籍保护中心指导与支持下,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并与本馆古籍编目工作合并进行。

  为借鉴兄弟高校古籍整理与编目经验,积极参与古籍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经分管馆长数年积极努力,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专家姚伯岳先生指导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领导支持下,2013年7月,图书馆成功跻身CALIS“高校古文献资源库”项目,成为全国高校(含港澳地区)第25个成员馆,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如今,海大师生能便利地使用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元数据、书影等资源,同时学校珍藏多年的古籍资源也为世人所知。

  2013年,馆领导邀请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深古籍专家于义芳、刘珂老师到馆对馆藏古籍进行版本鉴定,带领两名馆员在“学苑汲古”平台进行编目,完成近80%馆藏古籍的基本信息著录。2017年9月,又邀请国家级古籍修复大师潘美娣先生与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李勇慧对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籍编目人员的基本功。古籍编目非常繁琐且专业性要求很高,一种古籍的完整著录要有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及存缺卷数、批校题跋、版式、装帧等十余项内容,极其耗时耗力。有时,为著录中的一个信息、一个字的抉择耗费大半天时间是常有的事。从事古籍编目的齐晓晨还记得,当时封面贴有《玉海》书签的《姓氏急就篇》,上书口镌“万历丁亥年”“嘉靖丁巳年”“万历十六年”等,其中有五叶上书口无字,且字体风格异于其余明刻书叶,怀疑为元刻,为证实这个想法,几经周折最终找到台湾“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后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刊至正十一年(1351)修本《玉海》书影,在其中逐个找到对应的书叶进行比对,方才确认为元后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玉海附刻本。

  2013年至2017年,又将一千余册无函套、未编目、不成套、残破不全的散册线装书逐一考证版本、合并残叶,最终整理出古籍537种(占馆藏古籍总种数的55%),从中发现善本26种。

  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虽然辛苦寂寞,劳神费力,但令图书馆人欣慰的是,圆满完成了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历时12年,馆藏古籍整理与普查登记工作终于在2019年完成,经反复核对,最终确认图书馆共收藏古籍974种12937册,其中善本105种2077册。

  汗水不会白流,付出终有回报。自2012年起,历经11年努力整理与积极申报,迄今共有47种馆藏古籍先后入选第二至五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2017年与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博物馆、黄岛区图书馆合作出版了《青岛市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第一卷》。2019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图书馆为第四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图书馆还先后被评为2015年度、2019-2020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4人次获评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和先进个人。

汲古润今,嘉惠学林

  经过馆员的努力,久藏深闺的古籍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走近读者。

  在具备基本条件后,图书馆自2010年5月开始面向以本校师生为主的社会公众提供古籍等历史文献查阅复制服务,并接待选修历史、文学等课程的师生多次来馆参观,近距离现场观赏古籍,进行研讨学习,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很好地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老师带学生参观学习后感慨地说,“来古籍书库近距离看到并亲手翻阅这些历史文献,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参观过古籍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古籍影印丛书的同学也欣喜万分,纷纷向馆员提出各种问题,对古籍资源表现出极大兴趣。

  近年来,图书馆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线上和线下展览、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网、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报》《中国海洋大学报》、阅读推广读物《阅海》等多种平台宣传介绍古籍和古籍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育人作用,使更多读者了解古籍知识,利用古籍资源,领略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建校90周年时,图书馆主办的“馆藏古籍珍品展”展出21部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善本。短短数日,吸引了许多读者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大批校友,有同学在留言簿上留言:“真没想到我们学校还有这些宝贝古董,学校还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正在线上线下举办的古籍工作回顾展仅过半月,即得到大量师生校友点赞,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纪丽真表示,“这次展览,对于了解我校的藏书情况极有意义”。

  如今,馆藏古籍资源为校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利用,不仅诸多校内师生前来查阅,而且对校外机构和个人也有所帮助,馆藏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博山县志》在《博山县志》校勘本出版时即曾被选做底本之一。

再生保护,化身百千

  让古籍“活起来”,更要使之“传下去”。古籍工作人员在普查登记和编目的同时,注重挖掘古籍价值,并利用现代新技术进行古籍研究、开发与数字化,取得丰硕成果。迄今,4个古籍研究课题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支持,出版古籍相关专著1部,发表4篇研究论文,3篇论文获奖。

  古籍藏书印项目将古籍普查中发现的300种馆藏古籍钤印整理出来,自主开发成数据平台及Windows应用,对与藏书印相关的古籍书目、馆史、校史、藏书家等进行展示,此为全国高校馆之首创。

  “馆藏稿抄本整理、研究与数字化”项目团队成员整理了部分稿抄本,将之数字化后,与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和馆藏古籍藏书印数据平台整合,建成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数字化平台,实现古籍目录、藏书印、藏书者、全文的统一检索。

  2019年“中国涉海古籍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国涉海图书目录提要·古文献卷》正式出版,成为全国首部海洋专题古文献目录。

  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图书馆人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部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助力守护海大文脉与人才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文章作者:王月莹 胡远珍 齐晓晨 解登峰

文章来源:第2231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3年11月15日)

编辑:邵江滨

责任编辑:李华昌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