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

[北京晚报]高校老师的图书架(下)

作者:顾昕昕来源:北京晚报发布时间:2023-05-26

字体:

阅读可以使人心灵得到成长。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北京晚报《文教》周刊在5月11日策划推出了一期《高校老师的图书架》。文章推出后,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希望看到更多高校老师的推荐书单。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北京晚报《文教》周刊又策划了新一期高校老师的图书架,这次,本刊将走近一些京外高校老师,带您看看他们的图书架。


张磊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

张磊小时候看的第一套课外书是《十万个为什么》。他说,这套书他一直读到了高中依旧爱不释手。

《苦难辉煌》这本书对张磊老师的影响最大。张磊表示,该书综观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等重大国际背景,围绕关键社会力量、历史事件、核心人物,聚焦中国20世纪初期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邃的思考、澎湃的激情,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的困苦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

在他看来,饮水思源,精神铸魂,该书可以让科教工作者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同样不会走在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红毯通天的道路,只有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战天斗地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牺牲、义无反顾的拼搏,才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以史为鉴,以史正心,唯有历经苦难,才能铸就力量、成就辉煌。

至于推荐给青年学子的一本书,张磊选择了以诺贝尔奖得主费曼在康奈尔大学演讲的文稿整理而成的《物理定律的本性》。张磊认为,全书不仅是对物理学发展中的定律进行概括性的解读,同时也可以让大家明晰物理科学家的研究哲学和探索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人类这一物理定律、物质成分之大集合者在阅读品鉴的过程中再次发现自然的奥秘、数学的美妙、物理定律的深邃,并在天文尺度之下、微观粒子之上,宇宙诞生之始、未知末世之终,对每个人、每个个体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展开科学的思考和浪漫的抉择。

武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副教授

武文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聪明的一休》。

与很多高校老师类似,对武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也是非常具有年代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回忆说,最初阅读这本书时,是在自己青少年时期,犹忆热血澎湃、倍感振奋;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这种感受愈发鲜活和深刻。尤其是那句“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早已融进生命并付诸行动。武文表示,她坚持拼搏向上、奋勇向前,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是从这本小说中汲取的力量,并化作了心中燃烧的火焰。

在她看来,小说作者以及主人公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刚毅果敢的顽强个性、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命运只有结合国家理想、人民利益和个人追求而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彰显人生意义和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拥有家国情怀,珍惜时光、勤于思考、乐于奉献,树立自己的人生路标,做自己精神世界的强者。”

武文推荐青年学子的书是《海洋的力量》。“这本书将历史和科学巧妙结合,生动讲述了在人类求知和探索的历史进程中,那些预知海洋灾害与揭示科学发现的动人故事。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通过故事让我认识到,当海洋携带巨大的能量侵袭而至,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避其锋芒,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预测。”同时,她也希望借助此书让更多青年学子对自然永怀敬畏之心,从自身做起,为海洋防灾减灾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澄玉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刘澄玉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王子》。

 “《毛泽东诗词》是对我生活学习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从主席的诗词中,我学习到面对困难的乐观与无畏、饱览山川的胸襟与壮美、博古通今的睿智与磅礴、挚爱家国的真切与浪漫。这种学习从起初的懵懂,到逐渐感悟,到成为行动的指引,到化作精神的图腾,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刘澄玉表示,每每夜深读起主席诗词,内心总会注入新的力量。年少求学,生活清苦,“学不成名誓不还”点燃了他心中的奋斗火焰。科研攻关,颇多磨难,“青山着意化为桥”给了他藐视困难的果敢。留学英美,归国与否?“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游子们听到了新的时代召唤。大国博弈,风云际会,“人间正道是沧桑”向世界宣告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

《百年孤独》是刘澄玉推荐给青年学子的书。在他看来,这本书通过拉美百年历史社会图景再现,以最不可思议的魔幻视角和最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尽了人间百味,说透了人生孤独,值得每个人阅读。

刘澄玉表示,“我们青年学生怀揣梦想,渴望爱情,希望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伊始,我们要扪心自问是否做好孤独的准备?正如书中箴言:‘生命中所有灿烂,终将以寂寞偿还。’孤独,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你胸怀梦想,但有时不被周围理解,迷茫、抑或不甘之际,耳畔是否响起叔本华那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们身处弥漫着焦虑的时代,人人害怕孤独。但孤独不是精神空虚,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一如周围的阳光、空气。”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 教授

“韩北屏所著《非洲夜会》其中一段的描述,至今让我回味无穷,浮想翩翩。”吴岩在谈起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时还回忆起了书中的场景“夜晚在金字塔周围走过,风吹砂砾,好像听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在对话……”

吴岩坦言,自己每个年龄段都喜欢一些书,所以很难说具体哪一本书对自己影响最大。“这些书包括1970年代喜欢的《在科学世界里》《元素的故事》《2001:太空漫游》,1980年代喜欢的《1984》《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1990年代喜欢的《刀锋》《新人》,甚至新世纪之后喜欢的《时震》等等,其中的许多,我会连续看许多次。”

吴岩认为,那种一本书改变命运的事情,在每一个人身上完全是跟当时的需求、心境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再大再好的种子,也需要适当的水、温度和土壤的肥力。“如果非要让我推荐,我就推荐给大家:戴维·锡德的《科幻作品》。这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通识读本中的一册。

该书简明扼要地围绕科幻小说的历史和现实,讲解了一些科幻作品中常见主题的表现方式和应该如何解读这种作品。对于许多刚刚接触科幻文学,特别是仅仅看过刘慈欣作品《三体》和《流浪地球》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科幻概貌的一个精要的速成读本。而对世界科幻文学概貌的了解,也能让读者更加感叹中国科幻小说这几年异军突起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是怎样来之不易。”文/顾昕昕

新闻来源:[北京晚报]高校老师的图书架(下)

编辑:张雨梦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