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悼念———纪念华岗夫人谈滨若逝世十周年

作者:田广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03-23

2010年5月16日上午,当我从《青岛日报》上看到华岗夫人谈滨若老人去世的讣告后,心里猛地一沉。耄耋之年的谈老,近年一直与疾病作斗争,曾几次住院,又几次出院,精气神一直很好。月前,她还给在济南的大女儿华丹坡写信说,她舍不得心爱的女儿们,舍不得第三代、第四代及所有的亲人,要减少杂念和精神负担,尽量享受天伦之乐。但天不遂人愿,这封信发出不久,5月11日凌晨,作为华岗校长终身伴侣和忠实助手的谈老,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1岁。

我立马放下报纸,和老伴一同赶往谈宅,得知其子女遵照谈老“身后一切从简”遗愿,已于日前将遗体火化,在殡仪馆举行了简约家祭。说着,华山青同志从写字台里拿出谈老一年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默默地递给我。我凝视着这张慈祥而又亲切的面孔,浮想联翩,难以自已。

谈滨若同志1919年8月6日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偏僻农村。小学毕业后转入苏州桑蚕学校。在校期间,她边学习边到农村实践,既学习了基本的农业知识,也得到了政治思想的锻炼,还有机会读到不少进步书刊,如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沈慈久主编的《妇女生活》等等。更难得的是,在这所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中,思想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常得到夸奖,在一次全校作文竞赛中还获得第二名。

“七七事变”后,18岁的谈滨若,目睹家乡被日军烧杀抢掠的惨景,决心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先是在战地服务队等单位参加一些宣传活动,如写标语、出版报、做街头演出等,人皆熟知的《放下你的鞭子》是她们演出的主要节目。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后来她决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乘船去重庆的途中,从《新华日报》上看到时任该报社长的正是表舅潘梓年,更加坚定了信心。1940年春到达重庆后,由组织安排,暂时在第五保育院做保教工作。这所保育院隶属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进步人士发起成立,邓颖超同志是该组织的重要倡导者和支持者。

1937年10月,在国共共同抗日的新形势下,刚从国民党监狱被释放的华岗,受周恩来委派担任 《新华日报》总编辑,后随报社从武汉迁到重庆。谈滨若在参加各项时事活动中与华岗相识,并逐步建立了感情,1940年9月他们在重庆结婚。自此,俩人的心便紧紧连在一起,患难与共,同舟共济。谈老在晚年写的《自述》中,深情回忆了他俩结婚时的幸福情景,“婚后,我们去重庆北碚度假,同时看望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胡风和吕振羽夫妇。我们在北碚照了结婚照。当时,华穿白色上衣,吊带西装裤,我身穿草绿色军布工装裤,他还让我左手拿一本《联共党史》,这在当时是禁书,他好大胆呀!一周后,我们就回到赖家桥附近的段家牌坊……当时在此聚集了众多的进步文人。约在10月中旬,华与尚钺商量后,在附近永兴场小镇的饭店内,办了三桌婚宴,到场的有:郭沫若、田汉、尚钺、冯乃超、阳翰笙、潘梓年、蔡馥生、杜国庠、潘夏西夫妇和华岗的妹妹、妹夫等。来宾们都在红绸布上签了名。席间,我俩向各位敬酒。郭沫若当场赋诗,田汉、阳翰笙和之。在朋友的提议下,我演唱了抗日歌曲”。这段难忘的回忆,显示了他们携手共度艰难时日的情景,也反映了当年俩人共处的政治文化环境。

谈滨若随华岗先后战斗在重庆、西康、昆明、上海、香港等地,在国统区艰难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她既是华岗亲密的生活伴侣,又是忠实可靠的助手,特别是1942年春天,谈滨若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办事处加入共产党后,政治上愈加成熟,作为华岗的助手,更加得心应手,一幕幕一桩桩惊心动魄的经历,使她终生难忘。她回忆道:“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应邀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华岗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日夜忙碌,白天参与对国民党谈判,深夜才能回到红岩。我唯恐他在夜路上遭特务暗害,每天都要等到半夜,听见他进门的脚步声才能安下心来。因白天他无暇阅报,我便将在渝出版的各种报纸全买下来,把需要的资料剪好,汇总到一块,等他晚上回来再‘补课’。”还有在上海周公馆的那段时日,也是让她惊心动魄的。华岗任中共上海工委书记 (住地对外称“周公馆”),是第一批到上海,也是最后撤离的一批。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限令中共驻沪人员全部撤离上海,当晚包围了周公馆,不让任何人外出。华岗在现场冷静应对,谈已先疏散住在外面,不能进入,心中十分焦急。后看到报上登出周公馆人员全部撤离的消息,谈知不能在此久留,便即刻离沪,先到南京,再转去杭州,以国民党军官太太的身份租房住下,等待与华岗联系,直到一年多后,华辗转来到杭州,他们才得以重逢。华岗夫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工作,久经锻炼和考验,既具备观察局势的智慧,又具有忠心耿耿,不怕牺牲的英勇气质,为党屡建功绩,是我党在白区工作的忠诚战士。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岗夫妇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直到1949年秋,他们来到了刚解放不久的青岛,工作、生活才算安定下来。华岗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谈滨若先后担任青岛二中、八中、七中的领导工作。

然而,政治风云突变。1955年8月,老革命家华岗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名被诬陷逮捕,谈滨若被要求揭发华岗,但她坚信华岗从1924年投身革命,30多年来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对党无限忠诚,绝不是“反革命”。为此,她冒着危险多次向中央陈述意见。这一切使她“罪加一等”,被开除党籍,行政降四级,发配到蔬菜公司菜库劳动改造,每天在露天劳动,要搬几十斤重的麻袋、菜筐,后来在“文革”中更是备受折磨。

乌云过后现朝阳。“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谈老多次持申诉材料进京,向有关部门反映华岗的冤情。1980年3月,中央批准为华岗平反昭雪,7月5日在济南召开了 “华岗同志平反昭雪追悼大会”,将其骨灰安放于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年6月,谈老的冤案也得到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原行政级别。落实政策以后,她家搬到大连路,离我家不远,我经常去看望她,对她的了解也更进一步了,交谈中,我们谈的最多的还是关于华校长……谈老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经常应邀到各中学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被省、市委授予“先进离休干部”等荣誉。

晚年的谈老,把对革命伴侣华岗的深切怀念,转化为全力宣扬华岗革命精神,整理出版华岗著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据笔者所知,她先后整理出版了华岗在狱中的遗著 《美学论要》(林默涵作序),协助再版了《中国历史的翻案》(尚钺作序)、《1925年中国大革命史》(杨尚昆题写书名)等一系列被埋没多年的重要著作,系统整理发表了《华岗传略》和《华岗生平》等。与此同时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回忆华岗革命生涯的文章,如《忆往昔·思未来———怀念西园》、《周总理对华岗的关心与爱护》、《华岗的自学经历》等等。特别是她以自己对华岗的深刻了解,写下长文 《略析华岗的创作生涯及思想脉络———介绍〈华岗著作年表>》,对华岗创作的历史阶段、历史背景、创作特点等做了全面分析,这篇不可多见的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谈老说:“我写纪念华岗的文章,并不是为了突出华岗个人,而是想以此告诉世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生命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要告诫世人,这不是华岗一个人的悲剧,极左路线给我们党、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种悲剧以后不应重演”。

笔者因为全程参与了《华岗文集》(山东大学青岛校友会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稿搜集出版工作,切身感受到谈老对文集出版付出的巨大心血。从决定出版到成书的三年中,我曾多次去谈宅向她汇报进展情况,如实摆出遇到的各种困难。因为华岗从21岁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到1955年蒙冤入狱时的30多年间,一直笔耕不辍,用了各种笔名,散见于各地报刊,且时间跨度大,要把文稿尽可能搜集起来,难度可想而知。谈老翻箱倒柜,把一切可用的查找线索告诉我,包括南方局、新华日报当时仍健在的几位老同志。她以身作则,调动子女全力投入搜集文稿、让女儿景杭去找老同志约写序言、书名,有的还拿出个人有限的工资资助编辑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地山大校友的支持下,《华岗文集》终于1998年12月出版发行,谈老了结了一桩大心事,非常高兴,特地在太平角附近一家面向大海的餐厅设宴,招待我们文集编辑组的五位同志。1999年5月18日的《青岛晚报》刊出了谈老的文章《写在〈华岗文集>出版之际》,文末深情地写到:“《华岗文集》的出版,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老华没有等到这一天,亲眼看到他的学生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集,公之于世。不过我又想,他九泉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谈老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回答人们在华岗研究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多年来她风尘仆仆,出席了在浙江龙游、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先后举办的华岗学术研究会和诞辰纪念活动,在会上发言,介绍华岗校长的革命经历和学术成果。我至今清楚记得,1998年为纪念 《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一百周年,中央编译局的杨金海、胡永钦同志,在《光明日报》撰文,首次披露了华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事实,震动了学术、思想界。华岗译本有多种形式,其中的英汉对照本,附有《共产党宣言》的英文全文,这也是我国最早出版的译自英文本的《共产党宣言》。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英文本是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文版本。有同志对华岗当年选择英文版本,并熟练、准确地运用英文翻译出来,其中的过程不甚了解。就此,我直接请教过谈老,她说“建国前就知道老华翻译过《共产党宣言》”,我又问:“翻译宣言要有相当好的外语基础,华校长的外语是什么时候学的?”她明确告诉我:“华岗中学时代就读的浙江宁波四中,是一所以外语见长的学校,他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在中学时,就开始尝试用英文翻译一些马克思的著作片段,刊登在校刊上。对于1930年翻译、出版宣言之事,他一贯为人低调,从未宣扬,1955年被捕入狱后,此事便再也无人提及,只有我及少数人知道老华翻译了宣言。”后来,由其女儿华景杭同志在北京找到了该书的全文,山大青岛校友会立即在会刊《校友通讯》(2001年10月)上全文刊发了华岗译《共产党宣言》,这是解放后的首次刊印。此后,中华书局、浙江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华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精装本。2019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宣言。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宣言”对人类进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意义,并强调说“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足见华岗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在国统区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的深远影响。

多年来,笔者出于对华校长的崇敬之心,在谈老的指导帮助下,写了十多篇关于华岗校长的纪实文学通讯、报告,先后刊于《山东大学报》及社会报刊,文中很多重要情节都是谈老讲述的,所以,谈老只要看到报刊上发表有关华校长的文章,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这已成了她的习惯。2003年,华岗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我写了《华岗在上海“周公馆”》一文,其中撤离周公馆前后的一些重要细节,就是根据谈老的回忆写成的,此文首发于《山东大学报》。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接到谈老电话:“老田同志,这一期的《梅园通讯》上发表了你的文章,你看到没有?”我回答道:“我没有看到过这个刊物,也没有给它投过稿”。谈老随即将该刊物的地址告诉我,让我写信索要该期样刊。不久,收到从南京寄来的《梅园通讯》2003年第三期,上面刊有我写的《华岗在上海“周公馆”》一文,文末注明了转载自《山东大学报》。

山东大学是华岗校长最后工作的地方,他以自己的卓越才能,运筹帷幄,创造了山东大学的第二个辉煌,山大人对华校长永远铭记在心。遗憾的是,华校长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些年,大家把这种崇敬之情深深地寄予谈老。1984年2月4日(正月初三),青岛校友三百多人在龙山宾馆会议厅举行新春团聚,会议开始,主持人一一介绍出席的来宾,当介绍到谈老时,校友们顿时自动起立,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来表达对华校长及谈老的敬重之情。每到春节及重要假日,青岛校友会都派代表到谈府拜望。谈老对山大校友也寄予深情,1985年6月2日,山大青岛校友会成立时,谈老亲临祝贺,并同寇青瑶一起送了贺匾,上书“中华腾飞,开拓前进”的八个金字,与山大人共勉。

令人尊敬的华岗、谈滨若夫妇,生前因种种原因聚少离多。谈老过世后,子女们遵照她的遗愿,将他俩的骨灰同撒大海。如今,他们终于可以仰望蓝天白云,自由自在地并肩携手,遨游世界,永不分离,他们的高尚情怀永存我们的心中!

文章作者:田广渠

文章来源:第2093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0年5月22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赵奚赟

开栏词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的中国海洋大学已走过90多个的春夏秋冬,即将于2024年10月25日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经百年沧桑砺洗,学校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校史资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师生校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了系统梳理和生动展示校史资源,方便师生校友查阅了解相关内容,在距百年校庆千日之际,特创办【八关山下】专栏,下设“史海钩沉”“信息动态”“红色印记”“校史漫话”四个栏目,分别展示深度挖掘校史资源的专题作品、校史工作及相关文化活动信息、反映学校与党和国家历史紧密相关的作品,以及师生校友创作的校史随笔散文等文化作品。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踊跃投稿,并对专栏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邮箱:news@ouc.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校史”二字。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22年1月29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