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枫乡红旅”赴苟坝村调研团开展“三下乡”活动

作者:吴超贤 张浩然来源:吴超贤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1-08-18 字号:

本站讯 2021年8月1日至8月3日,中国海洋大学“枫乡红旅”赴苟坝村调研团在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苟坝村位于枫香镇东部,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组,760户。1935年3月10日,中央红军在苟坝村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核心的军事领导新“三人团”,成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之一,苟坝村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而如今,苟坝村通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实现了全面小康。调研团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了解苟坝村的红色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以苟坝村为切入点,探究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进程。调研团在学习并宣扬苟坝会议精神的同时,发挥海大学子的专长,旨在从苟坝村的振兴历程中归纳出一套值得其他红色文化村落借鉴学习的文旅开发模式,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调研团成员参观苟坝会议陈列馆

8月1日,调研团抵达苟坝村后,首先参观了苟坝会议陈列馆。苟坝会议陈列馆展示了大量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期间遗留下的物件、史料,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长征故事,体现了忠于党纪、勇于担责、不畏艰辛、民主集中的苟坝会议精神。在陈列馆中,调研团了解到苟坝会议期间“一盏马灯”的史实。1935年3月10日晚,毛泽东提着一盏马灯,劝说周恩来放弃攻打鼓新场的作战计划,拯救红军于危难之中,成为了长征路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对史料的学习,调研团充分认识到了苟坝会议在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后,调研团对苟坝村党支部书记汪敏先进行了采访。首先,汪支书为队员们介绍了苟坝会议的史实及其精神内涵。他表示传承苟坝会议精神,是每一代苟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随后,从汪支书的讲述中了解到,苟坝村在2020年7月,取得了旅游人数突破130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万六千五百元的好成绩。汪支书在介绍苟坝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时,言语中洋溢着自豪之情。汪支书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留住“乡愁”,苟坝村的生态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调研团成员采访苟坝村支部书记汪敏先

之后,队员们就如何在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时原住民的迁出、安抚与补助等问题提出疑问。对此,汪支书回应道,面对这些对故土怀抱着强烈感情、不愿意迁出的村民,一定要将物质抚慰与精神抚慰有机结合,在村干部上门劝说抚慰的同时,充分完善村民迁出后的赔偿机制,保障村民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村民迁出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只有帮助已经迁出的村民实现自力更生,让还未迁出的村民能够切实地看到迁出所带来的利益,才能有力推动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调研团成员与苟坝村支部书记汪敏先合影留念  

8月2日,调研团前往苟坝会议会址,通过实地参观体验与采访当地的村民和游客,对苟坝村如今的文旅建设情况进行切身地了解。景区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址,包括苟坝会议会址、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故居、红军警戒岗哨、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等。

之后,调研团前往苟坝会址附近的饭馆,采访了饭馆老板白先生。白先生一家之前在外打工,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并不可观。在苟坝村进行红色旅游开发时,当地政府号召村民们从城市返乡参与建设,于是白先生回到了家乡建造民宿并从事餐饮业。近年来,文化旅游为村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白先生的饭馆也是客人不断,去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收入仍然比较可观。在谈及对未来苟坝村红色旅游的期望时,白先生提出了创新旅游形式来增加游客的游览内容与时间的方法,来帮助景区更好地留住游客,实现持续长远的发展。

调研团成员就民生问题采访苟坝村当地村民

灯火点点,初心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依托红色遗址开发、特色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红色村落苟坝的发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为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一条可行道路。但如今苟坝村在红色文旅开发上仍有上升的空间,如何通过项目创新实现苟坝会议会址旅游体验的丰富化、多元化与深度化,从而留住顾客,仍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苟坝村文旅未来的发展将会是一片光明,调研团也会继续以实际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吴超贤 张浩然  

编辑:刘江民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