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3日至8月5日,中国海洋大学“‘新农村建设’助力革命老区振兴”调研团赴福建省泉州市古县村进行实地调研,旨在以走入田间地头,深入政府工作与村民生活的形式了解古县村现状,总结古县发展经验,以此为古县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并助推更多革命老区重焕生机。
团队成员帮助村民清除杂草
8月3日,调研队员抵达古县村。正值泉州市开展创城工作,团队成员主动请缨担任志愿者清除杂草、捡拾垃圾,为古县创城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欲知大道,必知其史。团队成员探访了镇上两位老革命陈良德、林宝贵。从两位长者的口中知悉古县村在大革命、抗美援朝战争等时期做出了不小贡献。“古县村孕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英雄儿女又为古县村奏响了团结敢拼的红色乐章,萦绕至今。”老前辈如是说。临走之时,获得“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的陈良德老爷爷不忘嘱托团队成员:“要不忘初心跟党走,好好学习。”
采访老党员
8月4日,在古县村支部书记黄细民的带领下,团队实地深入古县“一山二水三园”的独特景点布局。黄细民表示,古县村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是村子脱贫发展的重要推手,而“美丽乡村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古县湿地公园前身大部分是抛荒的耕地,由于村庄年轻人外流严重,耕地迟迟得不到妥善利用,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村容村貌。在古县村民眼中,将抛荒的耕地打造为湿地公园的举措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号角的有力回应。
古县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修缮名胜古迹、绕商周遗址栖息地艾山、千年古刹虎岩寺规划建设登山步道,破除古县村多山地形带来的发展阻碍,转劣为优,曾经拖后经济的大山成为村民眼里的“致富山”。村落接下来将规划建设沿古县村山脉发展美术展览、写生馆、陶艺馆,力求充分将古县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古县村还大力推进水质改善、路面硬化、集中养殖、路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为开发“红+绿”交织革命生态文旅铺路。
作为农业大村,长久以来古县村民都以土地为生。随着村庄年轻人外流、村民老龄化,土地长期抛荒、大量闲置的现象日益严峻。为了盘活古县“坏死”的土地资源,古县村引入村民创办的以特色农业为主营业务的“大象(中益)农业”。
大象(中益)农业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情况
8月5日,团队成员走近大象(中益)农业大棚园区,深入企业赋能村庄发展背后的故事。据负责人介绍,古县村于2013年引入大象农业,全面推行科技化、大棚化果蔬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双轮驱动”建设新农村的模式,一方面企业为村里带来每年一百多万的收入和数百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象(中益)农业利用特色农产品优势,建立休闲观光园区,为古县村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夯实了基础。古县村依靠美丽乡村的建设硕果还踏出了吸引外界的眼光的第一步,成功招商引资,谈拢了泉港母亲河艺术科研基地、母亲河美术展览馆、动物展示科技馆、农业生态园、油画写生基地、陶艺雕塑创作室等项目。采访最后,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说:“未来古县村将是一幅蓝天青山红砖绿水,游客点缀其中的画卷。”
此次实践活动唤醒了团队成员们关注乡村建设的意识。团队成员表示,只有真正将汗水洒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真正感悟乡村建设的真谛,才能不忘初心。走向大城市求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
通讯员:庄子强 黄清怡
编辑:刘莅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