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7月7日至7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子“循红色足迹——学习沂蒙精神”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并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赓续革命血脉,深化爱国爱党之情。同时,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沂蒙老区的发展现状,感悟沂蒙精神在今日的振兴发展中发挥的重要精神力量。
观陵园翠柏奠英魂缅英烈铁骨祭家国
7月7日,实践团首先来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矗立着粟裕、罗炳辉、汉斯·希伯等众多革命英烈的墓碑。作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众多国家重要领导人都曾来此吊唁英烈、敬献花篮。
实践当日,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情,认真参观了陵园内的多处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同时瞻仰了众多领袖为革命烈士的题词。苍柏松翠,鸟啼声声,庄严肃穆中,一座座墓碑静静诉说着革命英烈生前的壮烈与英勇。
实践团参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瞻仰过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后,实践团成员又来到了紧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沂蒙精神展。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成员进行了纪念馆内部的参观,了解了很多革命者的故事: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拥军模范王步荣、舍子拥军的方兰亭等等;也看到了很多领导人的赞美之词,比如陈毅说道:“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军的支援。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鲁南平邑第一区担架队就是一个范例。”
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一切为了前线,全力、全面、全程支前。前方需要什么,沂蒙人民就提供什么;部队打到哪里,沂蒙人民就支援到哪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沂蒙人民继承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谱写了“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新篇章。
实践团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
实践团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走访老党员感悟沂蒙精神的具体表达
7月8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去拜访老党员朱凤兰奶奶。老人家里的陈设简单,可以看出平时生活的节俭,墙壁上挂着毛主席画像和黑白老相片以及她获得的荣誉。这位老人已经96岁高龄了,但是面对实践团成员的采访依然精神矍铄,展现了一名老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在采访之前,朱凤兰奶奶首先为实践团成员唱了一首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歌,以欢迎实践团成员的到来。听着老人抑扬顿挫的优美歌声,很难想象这位奶奶早已是位耄耋老人。接着,朱凤兰奶奶为实践团讲述了革命时期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朱凤兰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她年仅十八岁。为了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朱凤兰组织广大妇女投身革命工作当中。收军粮,摊煎饼,做军鞋,缝军衣……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像朱凤兰这样的村中妇女只能趁夜晚将物资运送到八路军的军营,以免被敌军发现。
朱凤兰老人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她的丈夫在两人结婚不久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党大队书记参与了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的修建。当年,跋山水库几乎完全依靠人力修建而成,其艰辛可想而知。
临别之际,老人还拿出好几个桃子塞到实践团成员的手中,并一定要成员们收下。朱凤兰奶奶的热情淳朴与不凡的胆识胸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
实践团采访朱凤兰老人
义务清扫卫生志愿回馈社会
7月9日,实践团成员再次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自愿在陵园内捡拾垃圾、清扫卫生,为塑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烈士陵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自觉以自身行动回馈社会。实践团成员认真巡视陵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陵园环境较为整洁,但在草丛中还存在一些垃圾。实践团成员将所见到的垃圾一一收集,最后统一投放在陵园内的垃圾桶内。
实践团成员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捡拾垃圾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
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转瞬即逝,但实践团成员经过深入的考察调研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切身的体会,对这片红色热土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不论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今日的振兴发展阶段,沂蒙精神都是沂蒙人精神上的中流砥柱,沂蒙精神正指导着这片沃土走向新一个辉煌!
文:陈胜宽 李欣泽 图:史文铭 何雨思 高上松
编辑:张子涵
责任编辑: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