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1月27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海洋新兴污染物监测预警研究所(筹)承办的“第二届海洋生态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青岛索菲亚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100余位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题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长生研究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殷克东教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黄邦钦教授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王大志教授作特邀报告,与会师生针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首先,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岩和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文胜先后致辞,李岩处长在致辞中转达了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校长对与会专家的诚挚问候,并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项目申报的最新进展;江文胜院长向与会专家和师生介绍了学院发展的总体情况与会议背景,并向与会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中国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处李岩处长致辞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文胜院长致辞
在特邀报告环节,张长生研究员以“海洋微生物多环天然产物的发现与生物合成”为题,详细阐述了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独特化学机理和酶学机制,分享了应用生物合成技术获得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抑制活性的新骨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殷克东教授以“珠江口及近海富营养化过程”为题,围绕浮游藻营养盐动力学及环境调控展开,提出水体营养盐污染的处理策略应充分考虑限制性营养盐因子,并结合香港政府改进生活污水排放实例说明了该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黄邦钦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其对生物泵的调控:进展与挑战”,报告从宏观到微观阐述了中国近海海区不同时空、水文特征区域浮游植物各功能群落的分布状况,浮游植物群落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组成演替以及浮游植物生物泵的作用机制,并呼吁应重视海洋弱光层在海洋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大志教授的报告以“中国近海球形棕囊藻藻华形成的分子机制”为题,应用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温度下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和藻华形成的分子机制,证实了低温可诱导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温度是驱动球形棕囊藻赤潮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会上,专家学者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爱峰教授作为会议发起人主持会议开幕式并作会后总结发言,会议特邀报告分别由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孟范平教授和李正炎教授主持。李爱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参会师生学习和了解海洋生态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机会,共同探讨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将有利于相关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为我国海洋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会代表与专家合影
通讯员:纪莹 图:闫晨
编辑:周效凡
责任编辑:周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