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年游客超5万人 深度游、马拉松等或成南极旅游未来增长点

作者:刘柏煊来源:央广网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9-10-09 字号:

  央广网北京10月4日消息(记者刘柏煊)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前往南极旅游的最佳时节。目前,中国已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南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如何?未来还有哪些空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走,到极地转转》第三篇,记者对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曹亚伟进行了专访。

  记者: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宣布开放南极长城站的旅游申请,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都觉得很期待。您如何解读这一项新政策背后释放的信号?对普通旅游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曹亚伟:事实上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开放南极旅游的条件。但是我们之前确实一直没有在国内放开南极长城站的旅游申请,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游客去南极旅游是先通过国内旅行社,再由国内旅行社与国外旅行社进行合作,然后来访问长城站。

  这次直接放开长城站的旅游申请,对于推动我们国内的南极旅游市场、推动从事南极旅游相关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去长城站访问旅游将更加便利、更加直接。

  记者:您带着南极旅游的课题在南极待了一段时间。就您观察,南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是什么样的?

  曹亚伟:我觉得南极旅游项目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叫普通游轮项目,第二类叫深度游项目。第一类普通游轮项目是现在中国大部分游客都会去体验的,比如说可以在南极半岛附近的海域划皮艇,然后登陆南极半岛的海岸,徒步欣赏南极半岛的风光。

  第二类是深度游项目,游览的区域不再限于南极半岛,而是要进入南极大陆的内陆地区,比如说访问帝企鹅的聚居区、在南极点附近进行滑雪,在南极内陆地区的马拉松等。如果进行这种深度游,就必须要花比较多的资金来配备足够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

  记者:我们看到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的数据,到南极旅游的人数在持续增长,2017-2018年这一个旅游季,全球共有超过5万人到访南极。那么,南极旅游业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曹亚伟:从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统计数据来看,未来比较有潜力的是深度游。当然,深度游的绝对数量不会超过普通游轮,但是增长速度要超过普通游轮。随着我们装备设施的完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提升,我相信会有更多游客愿意去进行深度游这样一个体验。

  记者:如果聚焦到中国市场,10多年前,中国到南极旅游的人数还不到100人,但是2017-2018年这一个年度的旅游季,南极的中国游客就超过8000人。中国会在未来超越美国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国吗?

  曹亚伟:我们通过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的统计发现,南极旅游人数是增长还是下跌,增长速度是高还是低,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跟经济形势也直接相关。恰恰就是在2008年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全球南极旅游人数开始下跌。随后,全球经济慢慢步入复苏期,旅游人数又开始上涨。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好的,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具备去南极旅游的条件,我国南极旅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记者:我记得您之前和我提到一个细节,就是您在南极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的苔原长得很慢,旅游者一脚踩踏,可能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长远的破坏。南极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平衡好旅游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曹亚伟:从目前来看,南极旅游的观光点是相对固定的,路线也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从管理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实现定点监管。当然现在各国都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机制,但是有一点在各国的立法里都很明确,就是要对南极旅游活动实施环境影响评估。另一方面,如果有游客出现频繁的违规,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会取消其所在旅游公司的会员资格。从可持续运营的角度来讲,这会倒逼旅游公司督促游客去遵守环保规定。

  总体来说,我觉得南极旅游不需要特别予以鼓励,政府能做的就是决定政策上是开放还是不开放,接下来就是加强监管,这才是对南极旅游比较客观、比较理性的一个态度。

编辑:王琴

责任编辑:王琴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