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1986年至今,中国海洋大学的课程教学评估工作已走过了32个年头,在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和新高教四十条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始终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提高”的目的,不断完善提升我校的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水平。
2019年春季学期,共有57位教师申报参加了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历经一个学期参评教师与评估专家辛苦的工作,最终海洋生命学院李岿然等五位教师获得了课程教学评估优秀,他们取得的成绩来自于对教学工作的无限热爱,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巨大投入和刻苦钻研。现将五位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心得予以分享,希望能够与全校教师共勉。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作者:海洋生命学院 李岿然
2019年春季学期,我的课程“生物统计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程教学评估,通过备评、迎评、观摩、讨论、专家指导、学生评议等评估环节,感受颇多。归纳起来就一条:参评确实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有所提高的作用和效果。
因为参评,放下了心爱的粉笔,但是放下的不是传统,改变的只是习惯。一直以来,上课要用粉笔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理推导,以及需要向学生展示辨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时,觉得PPT太呆板了。现在我知道了,原来PPT不是那样做的,不用粉笔,没什么不行的。你只要花心思设计好页面的布局和PPT的动画,控制好节奏。
因为参评,我开始尝试PPT、BB、微信群、学生助教等教学手段。我觉得这些手段最直接的就是节约了课时,提高了效率。我把节约出来的课时,全部用在了实际操作上。过去讲统计图表只能是概说,给一些示例,大量的课时是在进行低级数值运算,习题课也是只能讲讲思路。课后练习布置下去,凭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自觉性和认真性,鼓励学生使用统计软件,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用手工的方式,作业质量不高,我也很无奈,可我没有学时给他们另开一门课。改用PPT后,有了节余学时,可以引入EXCEL和SPSS了。在课堂上,通过人机界面,实现了手把手,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和巡视指导。这在放下粉笔前是无法实现的。这把学生从枯燥的繁冗的数值运算和手工绘图中解脱出来,这使学生的统计图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自己动手和巡视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发现感、成功感、获得感。在课堂上,你更多地看到了惊喜、愉悦和兴奋的表情,可以更多地听见他们情不自禁的……这个声音我学不来,但我知道,那是他们特有的表达“原来是这样,明白了,成功了,高兴了”的一种方式。自己也不像过去那么累了,感觉很轻松。
过去课堂上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特设的一些问题,通过眼神,目的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更多地是自问自答,是引导思维。现在我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是开放性思维。通过我问你答,你答他评,他评你辩,实现了我来看看,自己看看,相互看看,学得怎么样,掌握到什么程度,鼓励学生找差距抓落实。这在放下粉笔前也是蜻蜓点水,不可能用几个学时的时间分几次来做的。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统计思辨能力、进行主动学习。不然的话,点到由他来说的时候,说不上来,那是要站一会的,是“要红红脸、出出汗”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观摩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环节。金玉丽老师的动画设计,赵君老师的PPT色彩搭配和对课堂时间的把控,梁宇君老师上课的方式……对我来说都极具借鉴价值,值得学习。
要善于倾听评估专家意见。专家发现问题到位,建议措施到位。专家们的赞许,对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内容增减的建议,以及点拨的一些小技巧,真是受益匪浅。
因为有时间和学生更多的互动,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活泼、热情、谦虚、有礼、勤奋、好学、敢想、敢说……他们动手能力很强,SPSS上手很快,接受能力也很强。在课程的中期,多数学生统计思维方式已经建立。因为参评,有了学生评价环节,你可以知道学生是如何评价你的,我非常感谢学生们给我打了个高分。但我更关心自己的教学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因为我想做得更好。
以学生为中心,致力打造“金课”
作者:工程学院 周丽芹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及打造金课等要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承这个理念,把它作为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课程建设要求,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在授课中我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来讲授电路和器件。例如:讲单稳态触发器时举例走廊灯的声控装置,通过具体例子,学生了解了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就会感觉学有所用,而不是空学理论,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强化系统观念,我站在基础电与嵌入式技术课程群的角度,结合“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课程,讲解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建立系统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讲课中适当穿插思政元素,结合中美贸易摩擦和华为事件,强调数字技术、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担当精神。
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我使用了虚拟仿真软件MULTISIM和雨课堂两个教学平台。在讲授完每个电子器件后,我都会展示仿真电路,验证功能,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雨课堂提供了课前预习情况、课中掌握情况及课后统计情况的数据,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供教学决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利用雨课堂功能把全班同学随机分为2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课程内容,我布置了5个综合性设计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仿真调试、报告撰写,通过电路设计和调试,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系统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文档写作的素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锻炼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针对5个综合性设计项目,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小组走上讲台进行展示,讲解设计思路,分享设计经验和体会。另外,在讲完某些芯片时,要求学生拿出笔记本电脑,当堂进行仿真设计,我进行验收,并请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介绍设计方法。
构建课程保障体系,夯实学生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综合性研究项目设计夯实学习深度,给学生推送相关参考资料,推荐国家慕课网站,加大学习广度。本课程也随堂进行了全程录像,发布给学生,便于复习回顾;开设了多种答疑方式,无缝对接,课间和课后学生随时上讲台问问题,当堂解决。有的同学抽时间到办公室来进行答疑,在班级建立了课程QQ群和20个小组QQ群,我分别进入到小组中,对项目设计时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很多学生单独与我QQ,晚上11点的也有,只要我在线,都会耐心给予解答;每章内容结束后会通过雨课堂发放调查问卷,针对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问卷,通过了解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持续改进。每次学生做完实验后,我会询问实验教师实验的情况,对于共性问题,在下次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解。
通过评估,我深刻感受到教学研究永无止境,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革新,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PPT的备课中,我深有体会,不到上课时间,PPT好像永远也改不完的感觉;另外,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布置的5个研究性、综合性项目均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通过课堂扎实的理论学习、课下资料查询、小组研讨的方式不仅完成了基本任务,还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真正体会到了合理“增负”、提高学业挑战度带来的学习效果。
十年中的变与不变
作者:法学院 梅宏
当我决定第二次参加本科课程教学评估时,“中外合作办学法学班”,同一学期我要为同一个班主讲两门专业课……这些信息纷至沓来。再看到评估中心印制的材料中有我于2009年提交的参评总结,“十年”像一个叹号激荡思绪。十年中的不变,是我依然有激情去做国际私法学科的知识传授;十年来的变化,无处不在,从法条修改、教材更新到已是青年的“世纪宝宝”对中外合作办学涉外法律课程的要求,无不提醒我,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我决定再次为“完成自己”而参评时,“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盘桓在心中。
于是,调遣近几年自己实际开展过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服务于“研究型教学”。具体做法有,在教学网站上提前发布教学设计、课程资料,安排课前测,鼓励学生网站论坛交流、小组讨论策划、课堂展示。鉴于课时缩短,开创“教学合伙人”参与机制,中午课前5分钟即进入学习交流状态,由各小组上台英文讲解上周教学重点。一学期下来,凭添80分钟额外学时,高效完成以往48学时的教学内容。我知道,法考将检验法学专业课教学效果,遂将历年考题难点融入教学分析中,但不在期末试卷中用原题。我了解,全英文试卷容易引发期末应考情绪,便在日常教学中随时渗透英文术语。我清楚,教师再有良苦用心,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我在2019年提交的评估总结《“角色代入式”课堂演练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发表于学刊并被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后,我明白“What'spastisprologue”。
一学期下来,我和110位大学生日渐熟悉。当试卷都已存档、新学期开始之际,再看看中外法学班2017级学生对我教学工作的反馈:
学生严嘉琪:“我们提前被告知并浏览学习了课程网站上相应的材料,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课时老师讲授的内容。我觉得在上课的前一天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将正式上课的材料内容公布,然后学生在线上预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老师提前在线上交流,这种方式很值得提倡。
这门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课堂的参与性,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在课下通过个人和老师交流沟通,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专题作业,然后可以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汇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法律情景剧的展示,我想,只有当自己真正融入到剧中,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得到别人无法拥有的独特感受。”
学生赵婉琪:“我开始感到老师的关怀是在我第一次主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在肯定我的回答时提到了我的名字,这让我很惊奇也很欣喜,因为在此之前仅与老师有过一次交流,老师便记住了我。后来老师还在小组的课堂反馈中写道:发言很赞。我记得当时看到这四个字内心像泛开涟漪般小小地激动。有次课间我正在喝水发呆,老师从我身旁走过说到举手发言哦。可能也是因为老师的这句提醒,我于是有了自己的第二次发言,老师夸赞我已经从一开始的紧张转变为娓娓道来了。
老师在试图给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还用他的鼓励带着我们融入他的视听盛宴中,而不是让我们仅仅作为教室里的听众或旁观者。”
学生李新宇:“至今还觉侥幸。我本应该是一介本科生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却因为一篇学习心得被老师赏识,甚至可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我家乡产业的调查。
一直以来我有志于学术,但从没想过,我这样一个在课堂上不甚积极、成绩不甚突出的学生,能被梅老师亲手点拨提拔,于本科阶段参与一直向往的学术研究,实在是从不敢想,又庆幸之至。”
钻研教学 精益求精
作者: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刘勇
2019年春季学期我参评的课程为“地质学基础I”,评估过程中在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评估专家及学院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结合多年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能力不断前进。如今网络与信息高度发达,当代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能力,照本宣科已无法满足学习需要,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我结合地质学的特点将课程解剖为5大部分,包括地球物质组成、地史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系列外动力地质作用等。根据各个部分和章节的教学内容,融合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及科研需要,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图,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标注,让学生明晰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现代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其中PPT课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如何把PPT课件制作成适合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样式更是重中之重。基于课程特点,我集中整理和剖析课堂内容并提炼关键词,用色彩鲜明、对比度强的图框和直线连接符创作思维导图,讲授时步步为营,重点突出。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多年野外实习和工作所得的地质现象、趣味故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地质学极为考验读图、识图和绘图的基本能力,因此讲授的同时穿插图形和图片,以动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图形内涵,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带动学习热情。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每次课堂过程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平台。课堂授课过程中为人师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利用课间10分钟与学生平等交流,或探讨课堂知识,或谈谈实习和生活趣事,或介绍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等,用真诚、平等、求知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整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把我当作老师,更是一位能够信赖的大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借助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简易教学道具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加以说明,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为保证教学效果,我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领略地质学的魅力。崂山校区是“地质学基础I”的天然实践教学场所,可现场观察五子顶及周边丰富的岩浆岩类型、构造及外动力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质现象。为了串联起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教学内容,在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奔赴即墨“七沟”考察晚侏罗莱阳组(J3l)地层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叠置关系、侵入接触带附近岩石的变化、断层构造的识别标志以及应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的基本方法等。课后通过QQ群沟通和交流方式开展讨论,对共同关注的兴趣话题在课堂上统一予以解答。实践证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看到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努力学习,所有的一切辛苦和劳动都化为甜蜜的笑容,也让我更加坚定信心,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弥补不足之处。
耕好歌剧美育的责任田
作者: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 邹威特
中国海洋大学具有深厚的戏剧传统,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海鸥剧社”,赵太侔、洪深等著名戏剧家都曾在此任教。2005年,海大艺术系成立,我得以入职海大。在这块曾经大师云集的校园讲授歌剧既光荣,又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凝聚着“海纳百川”的精神与气质,这份责任饱含着海大学子对于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也说明了这项艺术的“复杂”与“高端”。海大与歌剧的相遇会碰出怎样的火花?这是我2006年开设通识课程“走进经典歌剧”(2009年更名为“中外经典歌剧鉴赏”)时的憧憬。然而,当时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歌剧为何物,更谈不上喜欢。由于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长期缺位,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普遍不强,应该说远远低于高考科目的认知水平。从“育人”的角度考虑,学生美育基础薄弱恰恰是教师施展才能的机会———没有美育滋养都这么优秀,补上审美素养一定会飞得更高。歌剧虽然“曲高”,但不能在海大“和寡”,我的教学经验是先让学生多听、多看歌剧:2007年前后,网络歌剧视频资源很少,我每节课都带十张歌剧DVD到课堂,希望同学们能课后借阅,起初只会借走三四张,后来这些DVD就都流转起来了,学生归还DVD时还会和我讨论一些剧中细节。时至今日,网络歌剧视频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再也不用借我的歌剧DVD了。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呢?育人需要先育己,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带动学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师对于所讲授学科的认知高度,决定着学生认知该学科的视野;教师对于所讲授学科的认知深度,决定着学生在该学科的创新潜力。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备课时间通常数倍于授课时间,尽力做到能为学生“解歌剧之惑”。从“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课程的想法和意见。学生普遍希望了解“艺术”与其生活的关联,我也认为艺术通识教育需要深挖但不局限于艺术本身,需要发现并探究艺术与社会、自然、人生等宏观范畴的关联。因此,“中外经典歌剧鉴赏”在解读歌剧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发现歌剧与艺术的关联、歌剧与科学的关联、歌剧与大千世界的关联、歌剧与人生的关联。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我有时还会在课堂演唱歌剧咏叹调,学生可以现场感知歌剧艺术内蕴的抑扬顿挫、悲欢离合,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学工作最大的受益人恰恰是教师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扩展了对于歌剧艺术的认知宽度,这为我2013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歌剧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三年的博士学习期间,我曾在夏季学期开设 “中外经典歌剧鉴赏”,博士学习到的知识迅速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2019年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是学校对“中外经典歌剧鉴赏”的一次检验,评估专家从更高的认知视角、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气氛的多维建设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感谢专家们的辛苦付出,也要感谢多年来督导专家与选课学生的认可和鼓励。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将努力耕好自己的歌剧教学责任田,为学校的美育课程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编辑:李华昌
责任编辑: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