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简单化、平面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亟需全方位、立体化转向与深化,你们开展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齐春风教授亲切又不失严肃地对大学生们说道。
为深度挖掘南京大屠杀历史意义,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现状,探讨研究后申遗时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和深化措施,8月15日至18日,中国海洋大学赴南京调研队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顺利开展了“后申遗时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与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天内,团队通过参加“升国旗 撞响和平大钟”8.15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街头采访民众,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采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齐春风教授,全面细致的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呼吁人们理性看待南京大屠杀。
参加仪式化教育活动,让历史在心中生根
“每年的8月15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团队选择将这次社会实践开始时间定在了8月15日这个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8月15日上午,应纪念馆邀请,团队派出代表王文峰与来自美国、泰国、摩洛哥等国数十位国际留学生代表、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访华团、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代表、属地部队官兵等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升国旗 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化纪念活动。
走进陈列馆,感知历史体悟和平
8月16日至18日,“温比亚”台风笼罩整个江苏省,狂风暴雨肆虐南京城,给市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但对此,队长王文峰表示“我们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在保证队员的安全前提下,什么都阻止不了我们探索的脚步。”队员们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同样的坚定。
8月16日,队员们冒雨在人流量较多的夫子庙、秦淮河等地分三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8月17日上午八点半,暴雨中,团队准时抵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纪念馆,深刻感受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在遇难者名墙前久久伫立,几位队员更是流下悲愤的泪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照片纪念展馆内,队员施婧欲伸手抚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额头上的伤疤。
8月17日下午,团队到达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馆长亲自接待了大学生们,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一同参观了陈列馆。
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站在“流不尽的泪”半身浮雕前,大学生们眼里满含泪水,气氛凝重而悲怆,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慰安妇"幸存者的眼泪却从未休止。
“参观历史纪念馆,让我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我很感激能有这样的学习感受的机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探索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与深化的社会实践中来。”谈及今天的活动,队员姜笑表示受益匪浅。
与专家对话,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与专家学者的对话能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全面地认识。”队长王文峰说道,早在活动前期,团队就已联系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齐春风教授,齐春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史。
8月18日下午,团队按照约定时间准时到达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采访齐春风教授。齐春风教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地围绕“南京大屠杀各国研究发展历史”“南京大屠杀的仇恨问题”“南京大屠杀的高校教育”等话题进行了约3个小时的深入、融洽的交谈,其间,大学生们踊跃发言提问,齐教授对学生们的提问均给予了认真的回答。
“我们要铭记历史,将历史的真相传递出去。同时,我们都有责任,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齐春风这样告诫大学生们。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暂且告一段落,但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和深化工作并没有结束。”当被问及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队长王文峰淡淡一笑,手指继续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传递历史真相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团队仍会继续探索,贡献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