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海洋强省战略,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何增国干劲更足了。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长期以来都是发现多,发明少;文章多,产品少。
日前,记者在青岛采访得知这样一个好消息:由海归博士何增国创办的企业,研发出十几个微生物添加剂高端产品,不仅一定程度上替代抗生素,还在疾病预防、环境改良等方面发挥大作用。这个产品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得到广泛应用。
何增国说,作为致力于海洋产业的一名学者,他从国外回到青岛工作,可谓恰逢其时。“我归国第二年,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他特别注意到,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列为新旧动能转换5个新兴产业之一。近期印发实施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又推出了海洋新兴产业壮大行动,海洋生物医药是重要内容之一。
2017年以来,何增国明显感觉到,他们团队的工程化开发越来越顺利。“这让我们干劲更足了。”何增国说。
兴奋点,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时间回到3年前。以客座教授身份在中国海洋大学授课的何增国,偶然听闻海大的管华诗院士正在建设一个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两人相见,话语投机,一拍即合。兴奋点,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管华诗对何增国吐露心曲:海洋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宝库,但国内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顺畅。
管华诗带领团队曾研发出一款抗老年痴呆药物,但在国内却找不到投资人进行工程转化。无奈之下,这个成果最终以81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一家美国公司。
对此,何增国深有同感。近年来,中国在海洋科研上投入巨大,很多海洋科学家动辄就有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但是投入和产出却不那么成正比,痛点就是工程化产业化落地难。
何增国曾在美国大学和跨国公司担任研发专员、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熟悉掌握微生物产品从研发到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全程。“如果国内建起这样的平台,又有国家的重视,何愁做不出一番事业?”
回国后,他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时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及微生物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与众不同”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
2017年,山东获批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提出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海洋类科技创新平台,在蓝色经济方面要成为全国重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源和聚集地。
青岛市首先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试点,将财政扶持资金全部下放。由研究院牵头,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成立这个领域的理事会,支持什么项目、由谁承担全部由理事会组织专家评审,政府只负责制定规则。
很快,第一期财政资金2500万元下放使用,支持了25个项目。“项目最高300万元经费,一周时间办完流程。平时,根据科研进展需要,科学家可随时调整预算。总之,一切为科研和成果转化服务。”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吴新说。
何增国很快发现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与众不同”。它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法人,又是事业单位法人。研究院通过事业单位身份吸引高层次人才、承接各方科研经费,包括青岛市科技局下放的财政扶持资金。“还以事业单位身份搭建起六大研发室、四大服务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协同研发的便利,充分发挥出我们国际前沿产业化实力。”何增国说。
另一方面,研究院又能以企业法人身份灵活地运营资本、开拓市场,加速成果和技术的熟化、产业化开发。研究院既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自主研发,同时又面向海洋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承接提供“订单式服务”。对于极具前景和价值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研究院充分配置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或选择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引进合作伙伴,设立合资公司,由公司实现产业化。
按此模式,何增国联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青岛百奥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以企业法人身份的资本注入,大大加快了合资公司的发展脚步。“仅用一年时间,我们就完成了平台建设、工程化生产及全国批量布点销售,预计到“十三五”末就能完成上市筹备。”
助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这种“四不像”的体制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痛点”——传统的科研机构,往往无法快速有效地对接市场;单纯的企业研发,又容易囿于投资风险而徘徊不前。
在研究院支持下,何增国率团队建起了海洋微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具备国际水准的微生物工程产业化中试平台,可以实现微生物产业群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促成科研成果产品化、工程化、产业化乃至商业化的逐步升级。
云南省“科技入滇”中草药发酵工程项目、河南牧翔动物药业中草药工程化项目……平台刚刚建起,客户便纷至沓来。“以前我在企业做工程化,面向的只是一两家企业,现在通过这个国家级的平台,能服务微生物产业群的所有企业。”何增国说,“这发挥了平台的社会价值,更实现了我回国的人生价值。”
如今,研究院现已培育出百奥安泰、海生洋润等多个子公司,在不同方向上共同助力海洋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研究院继而提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聚集开发计划”——利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较成熟成果,争取每年在青岛同时部署、聚集开发10个一类海洋创新药,10个改良型创新药、10个引领性的海洋高端生物功能制品系列。
这一设想,最终纳入青岛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有望催生千亿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作者:肖芳 赵洪杰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