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豫剧作为国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都是享有盛名,其韵味醇美,抑扬有度,颠倒众生的表演,被世人赞为“东方咏叹调”。然而近些年来豫剧乃至整个戏曲界都面临人才缺失,演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受众窄,流传受限;政府相关政策待完善且基层后期落实不到位等等巨大的挑战。为深入了解豫剧生存发展现状以便助力文化传承,7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走进梨园,豫你同行”社会实践调查团赴豫剧发源地开封进行为期五天的“三下乡”调研活动。
活动共分为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街边采访、人物访谈四部分。
查阅资料 逐源溯流
7月14日中午全员抵达开封,修整完毕后,联系豫剧院负责人,于开封市博物馆和开封市图书馆探寻豫剧文化在漫长时光里的发展与流传,了解豫剧由时间赋予的的丰厚文化底蕴,同样学习到豫剧如今的音乐与唱腔,对豫剧的前世有了粗略的印象以便探寻豫剧今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走访调查 细看今生
15日上午调研团队采访了豫剧团一位青年演员,与他就豫剧院如今的发展现状,当代中国豫剧流派的分布,豫剧改革的方向展开了探讨,着实了解到一些戏曲界外行人所不闻的内情。下午一点左右全员前往大众剧院,队员实时拍摄豫剧院经典曲目《穆杨会》的演出过程。16日下午观看豫剧院最后一场正式演出《朝阳沟》。调研队成员实时拍摄大众剧院内演员们的排练与上妆,并就豫剧妆容向演员进行了咨询。通过这次的实时观看,我们意识到,在我们不曾瞩目的领域里,仍然有那样一群人,秉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曾懈怠,即使他们已经被这样一个时代里的大部分人遗忘,他们仍旧热爱他们的职业。
街边采访 式微之时
15日下午与17日下午进行了两次路边采访,我们想知道,在开封这样一个豫剧祥符调 的发源地,人们对于豫剧的态度又是怎样的?然而事实令人沮丧,我们路边采访了诸多年龄段诸多职业的路人,他们对豫剧都知之甚少。如果说连豫剧发源地的人民漠视或者说遗忘了
他们有这样一份珍贵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又有谁能够将这份文化传承与发扬下去呢?
人物访谈 昔日风流
实践团部分成员于18日拜访开封市豫剧院,并在那里遇到了豫剧院院长杨晓青女士的母亲杨老师,她是一位从艺五十余年历经三个豫剧团的老演员,向我们讲述了十年浩劫里戏曲界人士与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待遇及其戏曲反常式的蓬勃发展。而今戏曲辉煌不再,她露出了老来人无力,只看尽断壁残垣的惆怅。
“走进梨园,豫你同行”的实践活动中,成员们着实感受到戏曲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开封市豫剧院的诸位演员们让我们看到其实戏曲仍然有着蓬勃而旺盛的发展力,他们在努力让豫剧抛掉重重枷锁,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也要抛掉陈旧的眼光,看到豫剧的改革与进步,关注豫剧,为豫剧的传承与发扬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讯员:耿韶菁 郭科慧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