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6月15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行远讲座第七讲在崂山校区行知楼报告厅开讲。讲座邀请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吕世浩先生,为海大师生讲述“从中华史学看博雅教育”。讲座中,吕世浩以《史记·秦本纪》中的史料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了古人学习历史的方法。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出席讲座,副校长李巍然主持讲座。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讲座伊始,吕世浩就对现代的历史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而学习历史应该是一种思辨过程,当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抉择时,应该把书盖上,设想自己在当时情景之中会如何应对,然后再把书打开,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的异同。这样学历史,人就可以透过史事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把历史当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磨练自己的智慧,这才是学习历史真正有用的方法,也只有这样读书,中国古代的经典才能成为智慧的宝库。
随后,吕世浩用《史记·秦本纪》中的史料作为分析材料,讲解如何用思辨的方式学习历史。他以百里奚入秦的历史事件为例,先凭借短短几句史料,揭露出秦国当时求贤若渴的政治状况,在重点分析百里奚被“授之以国政”前后各方人物的所作所为后,总结出中国万物有阴阳的思维特点及遇事要考虑道德和利害的基本习惯。
吕世浩认为,中国人区别于西方人读史的方法就在于西方人讲究“理”,所以西方的历史常常是分门别类,用数据去考证。而中国人读史更讲究“情”,重视对人本身的研究,我们从历史中应当学习到的是做事情要达到“道德”和“智慧”的统一,因为“道德”是历史教给我们的面对世界的最佳化的选择。
讲座最后,吕世浩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就大家对于历史的思考和疑问作了解答。
学校行远书院部分教师及学生聆听讲座。
通讯员:陈文谦 曲扬
吕世浩博士作讲座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