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左一)代表学校上台领奖
本站讯 12月30日,“青春之歌2017——中国教育电视台首届最美校园歌曲音乐电视颁奖晚会”在京举行,由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作词,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原主任康建东教授谱曲,海大学子演唱,新闻中心负责制作的《海大颂》荣获“最佳制作奖”。
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在颁奖晚会录制现场接受采访
据悉,“青春之歌2017——中国教育电视台首届最美校园歌曲音乐电视颁奖晚会”共颁发最佳制作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创新奖、最佳传播奖、最佳贡献奖五类奖项,参与校园歌曲MV展播的230多所学校中共有31所院校分获上述五类奖项。其中,获得“最佳制作奖”的有10所院校。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海大颂》的魅力!
◎作为一首好的校园歌曲,必须展现学校的特色,还要让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歌曲的创作过程:
歌曲《海大颂》诞生记
作者:陈鷟
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歌曲《海大颂》与师生和校友们见面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作为词作者,我深感荣幸。校报月末版《厚重海大》组稿,邀我回顾一下歌曲创作的过程,遂有了下面的文字。
记得是2013年6月5日,张静副书记在行远楼第三会议室召集了一个研究筹备校庆活动的会议,有党委宣传部、校友会、文科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系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专设了一个议题:研究校园歌曲创作。校友会陈忠红秘书长汇报了兄弟高校相关情况和海大校友们关于需要一首海大歌曲的呼声。张静副书记介绍了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推出的一首歌曲,即由其校友作词、请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作曲的《我的山大我的家》。这首歌深情感人,得到了山大师生和校友的广泛认同,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会议决定,通过校报、网络,在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中征集,争取让海大也能产生一首唱得响、属于海大人的歌。当时作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党委书记,我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在走出会议室门口的时候,张静副书记叫住我,指令我必须创作一首歌词参选。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但为领导的信任而激动!
会后,我便开始了调研和思考。先从网上搜索了很多大学的校歌进行研究,发现校歌也有很强的时代性。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牌大学,其校歌歌词都是古典诗词形式,典雅庄重,曲调也简洁朴实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末出现的一些大学校歌,歌词大都直白硬朗,曲调基本都是进行曲形式,令人振奋;而近十余年出现的校歌,词曲均有通俗抒情的趋向,清新感人。典雅方能显出大学之文化品味;深情才能令人感动而萦怀;振奋则朝气蓬勃,面向未来。三者均有可取之处。我想这三者并不矛盾,何不尝试一下,将此三方面追求都融于一首歌曲之中呢?于是想到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古为今用的古典诗词形式。
我与文新学院的师生们交流,听他们的意见。四言、五言、七言乃至词的形式,都先后尝试过。力求清新自然,典雅深情,而又振奋人心,关键是要写出海大的特点和海大人的心声。几经反复,另起炉灶,前后纠结了二十多天,终于在五言诗上找到了感觉。当我吟出:“我是一滴水,投入你怀中。方知知无涯,忘情情更浓。”这几句开头时,自己也莫名地颤栗感动了!
而一旦感觉找对了,全篇便几乎一气呵成。我将一些海大的标志性符号元素自然嵌入歌词,让海大人一看就懂,感到亲切。又将校园四季的景致描画出来,诗情画意,引起师生、校友对校园和往日生活的怀想。而描画景致的用词又借用典故,借喻师生美好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怀。而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宏伟目标,以对国家民族博大深沉的情感的形式,体现于歌曲高潮部分,自然而震撼。内容、形式、意境、情感,均实现了预想的目标。
2013年6月28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初稿电子版发给张静副书记。很快,她回复邮件说:“没读完,我就掉了眼泪……”她对歌词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几点重要的修改意见,将词中“八关山上月,五子顶下风”中的“上、下”两个方位词改作动词“读”和“揽”,使得画面更具动感。同时建议自然嵌入学校的办学宗旨。之后,我又征求了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的意见,她在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建议将“红烛照长空”一句中的“长”字改作“星”字,改此一字意境陡升。可见教授功力!
经过修改,我觉得更有信心了,随即发给了一直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任党委书记于志刚,很快得到了于书记的肯定。于是,作为征文投稿,歌词在2013年8月29日的校报第四版上发表了,同时配发了歌词释义。当时歌曲暂定名为《梦萦那抹蓝———献给海大的歌》。
歌词创作至此告一段落。
进入2014年,校庆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在征文投稿中,歌词《梦萦那抹蓝———献给海大的歌》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负责校庆师生晚会的校团委和校庆办考虑请作曲家谱曲,用于校庆晚会演出。经校庆办和团委建议,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拟请学校艺术系主任康建东教授来为歌词谱曲。团委林旭升书记联系康老师转达了学校的决定,我也与康老师联系介绍了歌词的释义和创作思考。康老师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来据他自述,感到压力很大。
9月初,康建东教授完成了曲子的创作,并推荐艺术系仲秋同学和水产学院刘世杰同学两人演唱。9月23日下午,第一次正式的试唱安排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会议室,团委林旭升书记、程振明副书记、康建东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刚老师和我到场,听仲秋、刘世杰试唱。当前奏响起,继而仲秋和刘世杰各唱一段之后,林老师、程老师、李老师和我都感到非常兴奋,在我们的称赞声中,康建东教授的表情由忐忑、期待而至于舒展愉快。两位同学唱完之后,我们都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处理意见。之后,他们又调整试唱了两遍,直到我们基本满意为止。当天整个过程,我们都请李刚老师录了像。
接下来,艺术系孙道东老师接手了带领学生排练的任务。孙老师激情投入,在演唱技巧上对同学们寄予了细致的指导,很快便灌录合成了第一版。
9月30日的校长办公会听了试唱录音,讨论审议了词曲和演唱效果。对作品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建议。最终,歌曲名称采用了于志刚校长提议的《海大颂》。因为在众多的歌名提议中,《海大颂》这个标题最符合歌词内容。孙道东老师也带领学生,在演唱方面做了改进,特别是在最后高潮一段采用了多人合唱的形式,很好地实现了宏大而振奋的目标。
10月20日晚,歌曲演唱版合成。当孙道东老师发给我录音后,我立即转发给各位校领导和同事们分享。张静副书记回复邮件说:“太好了!……”于志刚校长听过之后,回复短信说:“很好!最后两句还不够味,其余都很好,很棒!”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反馈,孙道东老师再度带学生到录音棚,将歌曲高潮部分作了更为合理的处理。
接下来几天时间,学校广播站播放了歌曲《海大颂》。与此同时,新闻中心视频海大的吴涛老师负责,完全用学校的录像素材,制作合成了《海大颂》视频MV。
10月25日上午,建校九十周年庆祝大会开始前,作为最后一个暖场视屏节目,现场播放了歌曲《海大颂》,效果极好,引起了师生和校友共鸣,烘托了节庆的气氛。当天,歌曲视频被上传到优酷、腾讯等网站。当晚隆重、热烈、深情、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庆祝晚会,又以此歌曲作为压轴节目,再次引发了师生、校友的关注。而网络和微信圈的点击、转发量大增。作为词曲作者,我和康建东老师得到了很多领导、同事、师生和校友的祝贺。
一首由海大人自己作词、作曲、演唱、制作的校园歌曲《海大颂》就此诞生,并传播开了。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第1877期(2014年12月31日)第01版:专版
◎词是骨架曲是肉,一首歌的谱曲也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海大颂》的谱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滴水入海歌蓝梦情到深处自然真
——访《海大颂》曲作者康建东教授
作者:田潇 赵雅琪
5个月前,他滴水入海,斟酌推敲,伏案创作;2个月前,他百川汇聚,情到深处,蓝梦成歌;如今,他追求卓越,孜孜不倦,勤耕不辍。他就是《海大颂》的曲作者———我校艺术系主任康建东教授。
最初,今年暑假之前,临近海大90周年校庆之际,康建东教授接到学校党委委派的任务———为陈鷟老师作的词谱曲,创作出一部专属于海大人的歌曲。他马上意识到,这首歌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校庆,而更应引起众多海大人的共鸣。“所以我就想一定要把这首歌写好,因为这对海大文化精神的弘扬有重要的作用。这首歌写好了,大家都喜欢听才达到目的。多年后,它还能被海大师生们喜爱并传唱,所以这首歌的创作应尽可能追求完美。”正因为如此,整个暑假,他专心致志于《海大颂》的创作上,用一个星期写成初稿,却用一个多月时间来修改。去繁就简,回归本真。终于,他将最动听的《海大颂》呈献给所有爱着海大的海大人!
康建东说,写一首歌很容易,但写一首好歌很不容易。现代歌曲既要有艺术情怀,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是技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越自然越朴素越好。当然,一首好歌必须有好的歌词,这样才能激发作曲家的灵感。陈鷟老师写的词很好,歌词从文学方面来讲是古代诗词,但创作成现代歌曲,既需要把歌词的感情韵味表达出来,还要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艺术要求,这就需要技术上合理的设计构思和创作。谈及各段歌词的内涵及曲调的变化时,康建东指出:三段词意境各不相同,但不能写成三段完全不同的曲子,因为一首歌曲应该有一个集中的主题与核心音调。《海大颂》中,第一段为海大人的内心独白及细腻情感的真情流露,第二段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海大美好的意境。起初,康建东把前两段歌词用同样的曲调,但随后发现两者意境不同,所以就用间奏使其转换,在乐器和伴奏上加大了力度。“当你把音乐曲调重复去听去唱的时候,就逐渐会领悟到其中的意境,这就是音乐的规律。”第三段词与前两段差别很大,“百川来归海,蓝梦共潮涌”,这是海大人的宏伟蓝梦,仅用男女生独唱、重唱气势便无法达到了,最终经过反复推敲选用合唱,由最开始的二重唱到合唱,歌曲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创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样形成后,虽然整体听起来不错,但有些生硬的感觉。就这样,他又在不断的斟酌推敲中反复修改,同时与词作者之间不断进行沟通,才使得曲调更加亲切自然。经过反复地修改,词曲作者之间终于擦出了思想的火花,将音乐与文字完美结合。“我们写校园歌曲是给师生听的,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反复修改的。从最初的音域较宽、曲调起伏较大到最终的流露自然、音调简单。”“当得知有老师第一次听都流泪了时,我知道,我成功了!后来校庆工作总结时,提出《海大颂》为海大留下了一笔优秀的文化财富,我们从心里倍受鼓舞!”康建东教授以灿烂欣慰的笑容如是说。
当记者提及创作过程中是否勾起他的某些回忆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当然!”随即便陷入了无限的回忆中。“我在海大工作十年多了,对海大的每一栋楼、每一寸草地、每一个山头都非常熟悉,对海大的文化精神特色也有比较深的了解。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海大人时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充分显示出歌词的内涵,才能引起众多海大人的共鸣。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比如水字的曲调就很自然,就是同语言相似的第三声,歌曲中运用了很多同音和重复音调,就像说话一样,追求亲切与自然之美。曲调越简单,往往越动听!我们追求的是深层次的美,而非华丽的旋律。”因此,对于康建东来说,这首歌曲的创作感受是独特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的。因为这首歌曲的创作凭借的是对海大真挚的情感,是海大人独有的气息与魅力。正因为他意识到了这种浓浓的海大气息,所以要紧紧抓住它。
尽管康建东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但在创作完成后,他仍是忐忑的。因为对于他而言,一首歌曲只有推广出去并为大家喜爱,才能证明成功了。事实证明,他的确成功了!在总结《海大颂》成功的原因时,他坚定地说道:“一是学校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努力完成并做到最好;二是因为我对海大浓厚的感情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同时,这首歌的创作也积聚了很多人的智慧。所以,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必然性,而绝非偶然的。”此外,男声演唱者是水产学院的同学,一是没有经过专业发声训练的听起来更加朴素自然,同时也说明非艺术专业的同学也能把这首歌唱的很好,这不也是成功的标志吗?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第1877期(2014年12月31日)第01版:专版 文章略有删减
整理:刘莅 图:吴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刘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