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中国海洋大学赴徽学习考察活动结束

作者:钱漪 芦泉宏来源: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赴徽学习考察团发布时间:2016-07-31

字体:
 
    本站讯 7月14日至7月18日,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赴徽学习考察团在安徽省黄山市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考察团由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8名本科生组成。本次学习考察由共青团黄山市委作为接收单位,主要针对“徽派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展开。
 
    徽派建筑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建筑流派之一,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其源流来自浙江东阳的传统营造技艺,明清时期,浙江“东阳帮”工匠按东阳民居建筑的基本模式建造了大量的徽州民居,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徽派古建筑作为徽州地区最为直观的文化表达载体,长久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13日下午,赴徽学习考察团抵达黄山市,在屯溪区安顿下之后开始理论资料的整理与储备,参考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典型结构、保护利用、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网站工作介绍,准备考察的采访提纲并与部分采访对象取得联系。
 
    7月14日,赴徽学习考察团分为四组开展第一天正式工作,调研黄山市徽派建筑的基本情况,参观访问黄山市徽派古建筑的典型代表。考察团走访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万粹楼博物馆、屯溪博物馆等,采集视听资料,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徽派古建筑的传承与修复。考察团访问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参观研究院内徽派建筑雕刻展示馆,收获介绍徽派建筑三雕的光盘,对政府倡议的“百村千幢”计划以及设计研究院对徽派建筑保护的获奖技术进行简单询问。考察团对徽派古建筑代表程式三宅、戴震故居以及正在修复中的程大位故居进行参观考察,就古建筑的传承与修复采访现场工作人员。考察团在屯溪老街就民众对于徽派古建筑现状的了解采访部分民众。屯溪老街跳蚤市场是民间古早艺术品市场,经营清心斋的吴阿姨住在老街上,表示市场约成形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建筑古构件占大部分,也有砚台、诰书、旧书籍、碎瓷、古玩、石雕等文玩交易。
 
    第二天,学习考察团分为三组,分别负责回访、屯溪老街视频素材采集与调查问卷制作工作。回访对象主要为万粹楼博物馆的负责人叶群秀和屯溪老街消防队。叶群秀为黄山绩溪人,自1999年万粹楼开馆以来一直在此工作,其向考察团介绍万粹楼古构件均由防腐药水浸泡处理,破损文物贴金箔重新刷漆等保护修复工作;老街格局十多年未变,大约70%以上都是未经更改的古建筑,商户改动相对较多,整个屯溪老街变化不大,但是可以感觉到政府对于老街的保护愈加重视,由于古民居都是木质结构,近年来也配备有专业的消防人员,发生短路或小火苗都会及时处理。
 
    屯溪老街消防队于14年初成立,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日常工作以防范为主。采访消防队时同时了解到,修缮古建时有专门程序,会考虑到本身的完整性,不影响其原有风貌,如果修缮规划与周边格局背景不符,得不到专业部门的认可也不会被批准修缮。消防队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研究采用新科技的方法保护古建筑(细节涉及专业核心技术不便透露)。
 
    另一组队员初步制作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民众对徽派建筑修复状况的了解与保护意识,分为四个部分: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对徽派建筑典型特点和基本常识的了解、对徽派建筑保护状况的认识、对徽派建筑修复的态度。
16日,学习考察团前往徽派建筑典型代表集中区黟县宏村镇,参观并采集图片和视频资料,走访宏村村民、古建筑修复民间工匠、当地商铺与宏村镇政府,收集有关宏村建筑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文字与视听资料,同时对宏村建筑整体维护的辅助工作如水生态维护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走访。宏村原住居民朱师傅表示,当地大多数原住民,原本靠耕地为生,但是现在耕地大多数被改迁为商品房,因此改做客栈。朱师傅一家也开客栈,他家的客栈建立在原来老屋旧址,拆迁老屋主要自己和家人来做。同样自力维缮的还有村中赵师傅,赵师傅祖辈生活在宏村,老屋已有百年历史,在两辈人手里大修过两三次,赵师傅的哥哥就是木匠,其师祖曾修缮宏村承志堂。
 
    在调查过程中,学习考察团注意到自本世纪初以来,宏村凭借着其清幽恬静的自然环境和独树一帜的建筑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当地群众也抓住机会借力新兴的旅游市场开展不同形式的民俗体验,这对宏村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程中考察团得知,本地的技术工人和师傅数量不少,修缮主要由房屋所有者来负责。与此同时,观光旅客的大量涌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地建筑环境造成影响。当晚,学习考察团返回屯溪发放调查问卷,为最大程度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和科学性,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安徽黄山本地,依照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按比例发放。
 
    7月17日一早,学习考察团从屯溪区前往歙县,赴歙县徽州古城、歙县博物馆、渔梁古镇及渔梁坝等走访,抓紧在黄山的最后两天,积累徽派古民居材料和建筑历史文化背景。参观歙县徽州古城过程中,在讲解员带领下重点考察徽州府衙——徽州府衙为徽派古建筑修复典型,其大部均经过翻新,但翻新要求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同时考察团注意到,徽州古城的建筑格局和风格结合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城楼低矮,入城门即为府衙,这与古徽州府不仅风调雨顺、自然条件优越,而且隔绝战乱侵扰、安乐和平有着密切联系。
 
    紧接着,考察团自徽州府乘船至渔梁古街,探访古民居和渔梁坝。古时的渔梁因靠近码头而贸易发达,为经济繁荣之所。渔梁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江南都江堰”,结构精巧科学,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渔梁古街弯曲起伏,青石板路原始古朴,保存完好。沿路徽派古民居群落同样保存状况良好,游人稀疏,静谧悠长的街道有别于众多其他游人如织的古街景区,当地居民大多仍寓居于此,生活气息浓厚,古民居多经历过修复或内外部翻新,但也不乏个别失修古建筑成危楼,贴有“游人请勿靠近”字样。街上有几座稍大的庭院为名人故居,旧有药铺、商铺部分可辨,古时渔梁古街的熙攘可见一斑。
 
    18日,各组分别在屯溪区、黟县与歙县进行图片和视频采集、采访资料整理、问卷发放和统计的收尾工作,以及微博信息整理推送。此外,在屯溪区活动的队员走访负责老街整改工作的屯溪老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接下去老街将进行的整改计划以及未来的形象设计;在歙县的队员则进一步深入行至昌溪,参观当地民居民宅并与村民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观海听涛”赴徽学习考察团在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中采集、整理文字和视听资料,制作、发放并整合“民众对徽派建筑修复状况的了解与保护意识”的问卷,深入了解到徽派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修复与保护现状,结合实践见闻与实地寻访,提出个人对建筑文化传承及保护的见解,同时制作关于徽派古建筑宣传保护的宣传片。
 
    据了解,目前徽派建筑的文化市场整体不景气,黄山市的专业修复人员偏少,有建筑修复手艺的大多是民间工匠。黄山本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整体较强,政府也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和细化完善保护方案。在学习考察团的实地问卷调研中,发放问卷179份,回收173份,结果显示,民众对徽派古建筑的基本常识问题准确率在六成以上,66.47%认为古建筑修复情况紧迫且非常重要,50.86%的受访者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放弃徽派建筑的修复工作,近七成受访者支持政府与商业投资并愿意参与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宣传与志愿活动。受访者认可的古建筑民居修复方向主要为维持古建筑原貌,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进,认为修复后用途主要可为开发旅游景点的民众占比82.65%,67.63%受访民众建议设立博物馆,63.00%认为开辟体验性民宿具有可行性。
 
通讯员:钱漪 芦泉宏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