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清教授生动讲解
本站讯 5月15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获得法国文化教育领域最高级别荣誉金棕榈统帅勋章的李志清教授在图书馆第一报告厅,举办题为“巴黎文学之旅”的主题演讲。整场讲座以塞纳河畔的地标性建筑为主线,向在场师生精简又不失生动地介绍了活跃于法国19-20世纪的诸位文学巨匠。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便以幻灯片上维克多·雨果的名言作为开场白,引出本场讲座的主题“巴黎与文学”。在经过一番对巴黎的大略描述后,演讲进入正题。曾被誉为“人民的诗人”的雨果,也是李教授极为推崇的作家。他从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入手,简要概述了全书情节梗概,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他提示在场听众“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对比,不仅仅要注意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更需要体会他心灵上的美好”。随后李志清教授话锋一转,提及雨果的多重身份。通过幻灯片放映,李教授展示了雨果作为一名杰出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的资历。“废除童工、男女平等、废除死刑、欧洲统一”等一系列政治主张都是雨果作为政治家留给后人的另一份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先贤祠中安葬的另外几位作家,李志清教授也一一作了个性鲜明的介绍。谈及伏尔泰时李教授提到他极为信服《史记》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一段话;至于卢梭,李教授则以不同时期人们对其不同的看法作为主体,展现了一个全方位不同角度的历史人物;提及左拉,李教授精神激昂,把左拉所著《J’accuse》誉为20世纪政治历史上的第一件事,更是将其与巴金进行一番跨时空、跨地域的比较。李志清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带给现场师生一场知识上的洗礼。
不仅如此,在演讲期间李教授亦拿出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师生共享。在讲到葬于巴黎拉雪兹公墓的作家都德时,他表示“中法两国对于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最后一课》,却在法国认知度不高。他本人也对此做过分析并写过论文。另外讲到兴起之处,李教授还亲身上阵:现场朗诵起拉封丹寓言中《狐狸与乌鸦》选段。惟妙惟肖的模仿和发音足以令在场师生感受到教授深刻的法语造诣。
在这场持续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行将结束之际,李志清教授还专门抽出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接受现场提问。诸如“如何看待同时代作家对于雨果的攻击、批评”、“中法两国民众对于鬼神观念的差异”等问题深刻而富有思想,李教授也结合自身理解和经验做出相应回答。同时李教授也像学习法语的诸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整场讲座在互相交流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钱果立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