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兵:岁月里的旅人

作者:郑昕怡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4-12-19 字号:

    讲台上的王洪兵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更显年轻,着深色大衣,面容干净、神色平淡,上课时并不照本宣科,只是踱步台前,闲聊着百年前的旧事,有时讲一些趣闻,在台下同学的笑声里呷一口茶,眉间亦是带着笑意。

    他在海大学生中广受欢迎,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一门普通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他的出现而变得格外灵动。“讲课很有趣”、“人很好,非常温和耐心”、“是我最喜欢的海大老师之一”……提及王洪兵,几乎是清一色的喜爱与赞扬,这在眼光越发挑剔的学生群体中间似乎很少听见。

另一种生活

     王洪兵在评价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时,用的是“简单”这个词。追问起来,也确没有多么浓墨重彩的经历,年少读书时,最拿手的便是历史,只因在他眼中其他学科都是死的,只有历史是活物,是流动的。后来一路深造,为了追随喜爱的导师,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乡村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史。“起初并没有多么深的感觉,然而这么多年下来,自然便有感情了”。这感情半分不假,从他手边随时放着的历史藏书便可窥见一斑。

    如今的生活亦是平静无风波,除了日常教学科研,下班后剩余的时间大多贡献给了阅读。他读大量的书籍,阅读面十分之广,因为“历史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仅凭史书的力量无法支撑”。他读历史,读经济,读文学,读哲学,其实过去读得更多、更广,但是由于时间与心力都不如从前,便只能做出选择,“读过的书不会忘记,即使现在不再读,也不代表舍弃,这只是主从的问题,事实上它们的影响在你当初阅读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有些会在潜移默化里贯穿你整个人生”。

    他并不多么依赖电子设备与社交网络,面对书籍的时间比面对屏幕的时间多,花在家庭上的心血比花在应酬上的心血多。闻风观雨听心,琐碎的光阴看似一览无遗,但身在其中的他却乐得清欢。简单不等于单调,在相对干净平和的环境里,一切都沉淀下来,什么轻,什么重,一目了然,轻的最后随风走,重的则默默落在心底。

    “不必太急,做事不要带着那么重的目的性与得失心。”他这样笑着说道。

简单干净 顺遂本心

河流的守护者

    几年前的夏天,王洪兵随团队一起去江西考察宗族文化。下访到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里,白天外出采风,拍照片、抄写碑文、采访老者,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有矛盾时偶有激烈的争论,恍若回到挥斥方遒的学生时代。酷热、暴晒、蚊虫叮咬、乡下简陋的住宿与卫生设施的欠缺等都让回忆里的那个夏天过得辛苦异常,“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触摸到那些祖先的痕迹之后,再看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的白纸黑字无法与真实的轮回比拟,为了写博士论文,他在故宫博物馆抄写资料两年,奏折判书、长赋短词,站在封存着古老书纸的玻璃橱柜面前,百年前的生杀和眼下的生活在那一刹重叠起来,“历史的美妙正在于此,它是人的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就发生在我们身上”。

    每个家族、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一条河,而历史学者这个身份,让他与世上的其他河流有了交汇的机会。在对历史的研究中会不断遇见新的缘分、新的河流,有些河流沉淀百年沧桑,有些河流埋葬万千白骨——一簇簇文明锦绣在洪流里被洗刷千遍,历史的风尘将它们掩埋,“一代人走了,也就把一代人的历史带走了,想要再追回,便更是艰难”,他谈及历史研究的使命,没有什么英雄式的孤勇与苍凉,语气淡而了然: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还原一个真实面貌,详细地,完整地”。

行走在时间里

    “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若是缺少了历史,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他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今后要走向何方,这非常可怕。”他强调历史理念对于当代人精神塑造的重要性——钢铁森林里大多是实利主义的心,他们活在当下,却不是佛家所阐述的那种“片刻即永恒”,而是只追逐眼下的利益欢愉,他们割断了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沉溺在短暂的时空里。“眼下需要解决的不少问题,究其源头,其实与历史根基的薄弱都脱不了干系。另外,如果回溯历史,会发现这些问题曾在千百年前就已出现过,历史总有相似性。”

    行走在割裂不断的时间里,千百年前的往事潮水般呼啸而来,却仿佛与他没有半分隔阂,这大概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奇妙感觉——提及“过去”,多数人只能想到数十年前孩提时代的秋千,而他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青山里撞碎月光的古钟,是旅人孤舟泛湖独自饮雪。“早上起来洗脸刷牙,有时也会想开了去,想到清朝时代的人们是怎么洗漱的,他们用什么工具洗漱。”他讲山西洪洞大槐树所传承的移民历史,讲安徽四五百年的宗族祠堂,有些至今依然保存完善,光泽如新,一进去便仿佛可见彼时香火萦绕族人满堂的盛景。

    花开花落,日光微斜,历史从不止熄,明月照了李白也照了后人,恍惚间在自己身上看到故人的影子,“这样的走神非常有趣”。

温和的思辨者

温文尔雅 博学多识

    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王洪兵需要思考的内容很多,可能无心的一句话就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触动和影响,因此他经常审视自己的思想,不断改进授课方式,备课时也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让学生对一门公共基础课产生兴趣,首先是得把人讲活,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把细节都雕琢出来,唯有历史里的人活了,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才能活。

    他说过去的历史书里只有事件,没有人。即使伟大如康乾,也成了一连串事情的领导者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且过往的学者太过关注大人物,以至于对最基本的小人物不甚了解,因此他选择研究日常生活史,把目光放到身边的细节上,吃穿冷暖,行礼办事,一举一动都更含着人情味。

    当今历史类影视剧与所谓的文化名人出版的书籍有失水准,但对此他并不觉得愤怒,“固然他们是错的,但却也为历史学界敲响了警钟,提醒着学者们如何才能将正确的历史文化推广传播出去”。

    话题辗转,再一次谈到阅读,“但凡带着思考去读书,无论书好书坏,读者都是受益的”,摩挲着手边的书,他进一步笑着解释道:“即使是烂书,你自己带着真心去思考评判,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阅历就有了增长,水平也得到提高。”在他眼里,读书与做事一样,若要取法上乘,便应不带目的、心无杂念,看书前不必定下什么计划和标准,随心即可,不然心态便有偏颇,对于书上的内容便有先入为主的缺失。

    “即使没有1840年的劫难,中国现在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很难说。”历史不可重演,他深谙这个道理。当今不少人批判中国重视经济发展,而导致文化与环境的衰退,这种说词在他看来并不中肯:就现在的大势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古今中外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传统中国很早就有‘生态环保’的思想,作为后人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明净的生存空间是我们的责任。这是读史对人们的启发。”

    生活中,王洪兵并不是一个感情明晰、非黑即白的人,反而对很多事物都持包容理解之心,他解释说,“若是习惯了读史,就不会割裂地看问题,而是会去想前因后果,会放大了格局来看,这样便不容易陷入苦局,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接纳了”。

后记

    回望来时的路,他笑着承认,这么多年来许多看法都在改变,历史是一个促成改变的原因,自身的经历则是另一个原因——看的风景多了,心性自然也就改变了,过往也有思想尖锐的时候,有时回头看看,只觉得有些观点幼稚了。

    人世纷扰,却不为他所烦忧,他只是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保持简单沉静,以宽容的态度和世界相处,在人潮里保持自己的步调,做好该做的事。

    要如何描述一个人呢?形容词与名词都不应被轻易地运用。在宽广岁月里做一个渺小的旅人,一路走,一路采撷,看历史如何波澜壮阔,心里却如流深的水,越发宁静。

正如摩诘那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文:郑昕怡   图:来自受访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