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影
本站讯 中国海洋大学赴青岛暑期环境保护实践团8月20号在青岛开展为期六天的对垃圾分类及处理调研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本项目本着“专业理论联系实际为主,实践为辅”的目的全方位来践行。依托于青岛市市政公用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支持,我们将参观垃圾处理的过程,并进行垃圾成分分析的实验,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
第一天队员们入所受到青岛市市政公用科学技术研究院主任庄颖和工程师孙庆振极为热情的招待,亲切的庄主任首先就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和任务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孙工就“垃圾分类”做了完整的PPT展示,提前科普让队员们对垃圾这种大众物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堆肥、填埋、焚烧等处理工艺,明确了当下垃圾分类的误区,知晓了垃圾渗沥液的难处理性等。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我们不禁感慨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来之不易。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是与所内三位工程师讨论科普宣传材料,厚厚的一沓材料到手,其中专业性、科学性的语言顿时让队员们产生了沧海一粟的感觉。即便如此,队员们还是毫不保留地提出了不解和质疑,譬如:填埋时为何一层土一层垃圾、为何不将微生物用于厌氧发酵等,无论是浅显还是深奥的问题,孙工、黄工、徐工知无不言,都认真细致的做出了回答。
本次的互动交流让我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更进一步,也深深体会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第三天的行程是去参观青岛市固体发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和小涧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队员们的叨扰受到了公司特别的重视,甚是宠命优渥啊。BOT模式的运营,厌氧发酵,湿油分离制作生物柴油,产生沼气自发电到焚烧,布袋除尘,活性炭吸附,继而循环处理 再到HDPE膜隔层防渗填埋 表面覆工绿化……
其规整、完备、先进、环保的垃圾处理工艺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心灵都带来强大的震撼!当下城市得以保持清洁、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处,正是由于这些远离市中心人们兢兢业业的努力! 每个人少扔一块纸,这些工人们就可能少好多吨的工作量。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第四天研究所邀请了环卫处的赵处长和宋处长给队员们做讲解,赵处长的生动有趣的讲解在引起阵阵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无尽的反思:中国的垃圾处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日本、德国等的高度,我们学生何时才能真正理论结合实践,用最少的财力物力实现垃圾处理的最优化,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如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针砭时弊,重民生,重实际,赵处长字字珠玑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
下午宋处长带队员们步行参观市南区各垃圾回收点。红色、灰色、绿色垃圾桶分别对应回收有害、其他、餐厨垃圾,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有的市民还是不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什么时候环保意识才能真正走进每一个人心中呢?
第五天我们就之前四天的资料、日记、视频等进行整理。
第六天是三下乡最后一天,这一天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外出采样,另一组在研究所做实验。跟随采样才知道平时的科研数据是多么来之不易:十字分法取对角线样品称重,三次取平均得出自然密度。科研人员带队员们搅拌垃圾,扑鼻的气味,飞翔的微生物……取样过程严谨艰苦,一股对科研人员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实验过程的精益求精让队员们深深感知到每一个科研工作人员对工作对大众极为负责的态度。我们可以质疑数据的准确性但是我们不可以质疑每一个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8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赴青岛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此次团队成员来自驻青高校化学环境类五校(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六院学生联合会,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很好地促进五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队员们对垃圾分类处理以及目前中国的垃圾分类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意识,为今后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队员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了解垃圾分类的尝试,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