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围网络利弊 观环科雄辩

作者:罗悦 毛旭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3-10-21

字体:

   

针锋相对

    本站讯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渗透越来越深,成为了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于此自然产生的围观会给当今社会带来怎样影响?是否会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11月1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主办,学生会学习部承办的2013新生辩论赛决赛在环科院楼精彩开赛。在“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激烈辩论中,反方队伍摘得桂冠。反方三辩戴天骄荣膺最佳辩手。出席本次比赛的嘉宾有校辩论协会总教练黄正然、校辩协主席李云迪、环科院学生会主席孙涵、校学生会学术部部长陈艺凡。
 
     正方辩手:蒲帅 杨秀卿 单华瑶 张四维
    正方辩题:网络围观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反方辩手:田园馨 张振超 戴天骄 李月云
    反方辩题:网络围观不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获胜方:反方
    最佳辩手:反方三辩 戴天骄

    陈词环节,正方先声夺人。提出网络热点可以提高事件关注程度。整个过程中,网络围观发现问题、监督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正方以清华投毒案和复旦投毒案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作对比,指出网络围观是用“显微镜来剖析社会问题。”针对对方辩手提出的有关网络影响利弊的盘问,正方一辩指出不能以片面的网络弊处以偏概全。

    反方则利用一组组数据指出,网络围观尽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但随之而来的“网民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群体无意识”等反作用非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还会使问题加剧。并且通过药家鑫案、动车出轨事件中谣言散播等事件印证了反方的观点。正方四辩则巧妙地将“考试中错题应归罪于考试还是学生”与网络围观现象产生社会问题这一现象联系起来,将问题抛给了对方,使对方难以应对。并以此坚持认为网络围观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比赛进入驳论环节。正方二辩提出网络围观更有利于主流媒体的介入,进一步推动事态解决;于此同时,他指出,动车出轨事件等网络围观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也因网络围观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关注。反方二辩则以辨证的角度,以网络所具有的广泛传播性为立足点,认为网络围观会被利用进而产生不良影响。他也从上网人群多为30岁以下年轻人这一结构为根据,指出这样的年龄结构在根本上限制了社会问题的解决。

    随着比赛的深入,双方的辩论也愈发激烈。正方根据之前提出的“网络围观有利于问题暴露并解决”观点将网络围观形象地比喻成一台CT机,而检查出来的疾病正是在网络围观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一些社交网站出现的“大V”也在一个方面推进了问题的解决。而反方则以网络本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根据,提出“存在问题的网络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相反,其中情绪化的反应更会带来更多社会问题。

    对辩结束后,双方再次进行盘问。正方三辩首先正视了网络存在的问题,更提出正因这些问题的存在促进了法律健全,而网络围观正是有力推手。接着正方联系时事,以天价表、天价烟曝光的新闻论证网络围观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查处有着显著帮助。最后以网上听证制度指出信息时代网络围观是大势所趋。反方三辩则迅速做出回击,不断追问正方,网络围观是否让社会问题彻底解决。指出网络围观只能在一个侧面影响决策层,“网络只能给政府施压。”并指出正方已经混淆了网络与网络围观的概念。

    进入最精彩的自由辩论环节,正方一辩首先提出,网络围观所产生的舆论压力能够使人们透过单纯的事件看到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问题,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反方四辩则反驳道:这个观点混淆了媒体与网络围观的作用;网络围观仅仅是部分民众即时性的情绪宣泄,要想达到长久的效应必须有媒体的介入。正方二辩反复强调“有利于只是一种趋势”,提出药家鑫死于舆论压力、郭美美曝光于舆论压力,而这些压力正是网络围观带来的,先有舆论对政府的施压,后才会有媒体的跟进。他以癌症为喻,认为网络围观就像化疗,能起到一定的环缓解痛苦的作用;没有网络围观,很多问题不能尽早被发现,更不用说被解决。“难道化疗就不痛苦了吗?”反方三辩咄咄逼人,可正方四辩却提出:化疗痛苦,可以改用物理疗法。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反方二辩抓住正方漏洞,认为问题一直都存在,除了网络围观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发现。反方一辩趁胜追击,补充道:网络围观存在太多人为因素的主观判断,且有一定的引导性,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

    结辩阶段,反方四辩引用卢梭的话:“危害最大的不是罪恶,而是挂着正义名号下的伪正义。”质疑网络围观者的理性,如电影《搜索》中展现的,不均衡的网络结构与单纯的义愤填膺带来的更多的是围观者的心灵损伤,而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正方则重申网络围观的“放大镜”作用,肯定网络围观对于问题认识的推进,以及网络这个新兴平台对于种种社会问题潜移默化的改变。

    “作为新生,打辩论赛的意义更在于给大家留下印象。”辩赛结束后,校辩协主席李云迪评价道,“一场辩论赛下来,观众能记住的也许并不是辩题,而是发挥出彩、有特色的辩手。”同时,他推荐大一同学多读人文社科类书籍,“环科院的同学也不能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打一场辩论赛,更是充实自我的长期过程。”正方二辩杨秀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输赢并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表达协作能力都有所提升,很有收获。
 
文(实习):毛旭 罗悦    图(实习):李庆余 逄强

最佳辩手慷慨激昂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