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政差异 谋祖国发展

作者:赵雅婷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3-10-18 字号:

教授神采飞扬

  本站讯 10月17日下午,《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讲座在中国海洋大学行远楼第四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社会科学部主办,是海大人文讲坛的第四十二讲。主讲人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王建华教授。基础教学中心社科部老师王付欣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建华教授从历史发展逻辑入手,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合理性。然后对在座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民初政党推行西方式的宪政民主失败”、“为什么国民党军政、训政、宪政的救国方案走入困境”与“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是什么”。

  王建华谈到民国初年国家建设制度选择的错位,提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开启与辛亥革命,国内外多重矛盾的交错发展使得这一进程更为复杂。而制度选择的错位,使得民初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主体是作为“部分”的政党。政党利益的斗争使“党争亡国”就成为舆论的共识。与其说是竞争性政党制度不适用于中国,不如说是不适用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这正是王建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而民初政党实验虽则昙花一现,但直接影响后续国家建设中的组党理念与制度安排。梳理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的国家建设路径可以看出,他割裂民族国家建设和民主国家建设的关系,这就导致国民党的救国方案走入困境。

  王建华从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入手,讲述中国共产党看到现代国家建设的双重任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找到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主要纲领,即把对人民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统一起来,以民主的路径选择推动民族国家建设。与此同时,王建华提出“实践远比理论更为复杂”的问题,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民主的路径冲突中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后又找到民主的中国路径即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

  最后王建华总结道:“当我们关注政党建构现代国家的两个维度时,不能忽略一个政党从革命到执政的角色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理念与行动逻辑的差异,不能忽视公民社会视域下的民主国家的制度建构。现代国家的建设推动着中国政党的成长,而如何处理好现代国家建设的双重任务是中国政党成败的关键所在。”

  随后进入讨论环节,在此环节中,同学们针对王建华教授的演讲内容提出许多极具见解性的问题,得到他的详尽的解答。王建华对海大学子表示热切希冀,希望大家“在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把政治问题学术化”。

文(实习):赵雅婷    图(实习):孙晓东 徐康

积极提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