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交锋
本站讯 伦敦奥运会上,于洋、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剥夺比赛资格而引起的争议还未淡出人们的视线;5201教室内,关于“运动员能否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的辩论又火热上演。10月30日晚,由共青团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学生会承办的工程学院第十三届辩论赛决赛进行地如火如荼。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最终,反方工程管理2012级力压正方船舶与海洋工程2012级,夺得最后胜利。同时,最佳辩手也由反方四辩——工程管理2012级吴洋获得。
出席本次辩论赛的评委和嘉宾有: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钟媛,团委副书记高辉,团委副书记陈兴旺,学生会主席任赵楠,副主席杨佳贝,副主席邢岳堃,经济学院优秀辩手高远,材料学院优秀辩手李豪,工程学院优秀辩手勇秋羽,工程学院优秀辩手耿翱翔,以及各兄弟院系学术部部长和辩论队成员。其中钟媛,勇秋羽,李豪,耿翱翔,高远出任点评嘉宾。
正方:船舶与海洋工程2012级代表队
正方辩手:陈慧 王浩威 杨华栋 周星宇
正方观点:运动员能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
反方:工程管理2012级代表队
反方辩手:赵金烁 张金玲 王世林 吴洋
反方观点:运动员不能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
获胜方:反方
最佳辩手:反方四辩 吴洋
经过一段视频的简单引入,比赛正式开始。简明扼要的开篇立论阶段,正方一辩首先为本方观点下了定义:“我们所说的‘能’并非对消极比赛的大力倡导,只是在某些外力不可抗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赛而需要甚至必须采取的合理战术。”而反方一辩针锋相对地提出博尔特未尽全力比赛的例子来反驳这一定义。各自下完定义后,双方都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立论。首先,正方认为“为了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能让运动员在之后的比赛中发挥出更高水平”;而反方则抓住体育的魅力在于“挑战自我,积极进取,永不服输”,并以德国足球队为例进行阐述。其次,正方提出在某些结局既定的比赛中一定程度的隐藏实力有助于今后比赛的胜利;但反方痛斥这种行为是投机取巧,长此以往,体育比赛会失去其本应有的魅力,并以伦敦奥运会国羽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正方从运动员的立场出发,说明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并非所谓的“不道德”;而反方从长远发展入手,提出运动员要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做规则的拥护者、完善者,使更多人领会体育的内涵。
若说开篇立论阶段全场已是“硝烟弥漫”,那么质询阶段的交战就更为激烈。正方二辩首先纠正反方立论时以奥运国羽为例的错误,指出:“她们的刻意消极比赛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进而,他就开篇立论的第一点抛出问题:“若您在比赛中提前出线并且精疲力竭,还会在一场无关痛痒的比赛中倾尽全力吗?”最后,他又将立论的第二点展开,举例到:程菲保存实力,预赛仅排第五,却在决赛中跳出一鸣惊人的“程菲跳”,成功夺冠。在二辩的基础上,正方三辩更是咄咄逼人地提出“蓄力是为了更好的发力”。这一连串的攻势令场下观众不禁为反方捏了一把汗,但反方二、三辩丝毫不乱阵脚,紧紧咬住体育精神来应对。轮到反方开始质询,他们仍然抓住体育魅力这个点加以扩展。二辩以乒乓球为例说明体育运动影响力之大,赛场上运动员的一点点消极也会被无限放大,因此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的行为会误导观众忽视小组赛,从而造成体育氛围随着小组赛收视率的降低而降低的恶劣影响;三辩更进一步,将正方三辩引入他设计好的圈套,反驳正方认可的短暂性消极的合理性,认为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点,要考虑到其更广泛的精神影响,因而运动员应该做规则的维护者。面对攻势,正方二、三辩始终强调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是一种合理的战术手段,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对方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因而运动员不应为不合理的规则买单。
时间短暂,很快进入质询小结环节,双方四辩分别就本方刚才的质询进行了补充。正方四辩指出,反方所说的收视率问题过于商业化。他还从运动员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他们也需要成绩奖牌来证明自己,也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长久的考虑,所以不要再用不切实际的道德来鞭笞他们。”而反方四辩凭借着敏锐的捕捉力和迅速的判断力,得出极其犀利的小结,令人眼前一亮。第一他抓住了舆论影响,仍以奥运国羽为例,提到外国媒体的评价,斥责消极比赛的行为是为国家抹黑。第二他考虑到小组赛参加人数多,只关注决赛会忽视更广大运动员们的付出和他们对体育精神弘扬的意义。双方发言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辩论赛终于进入最为紧张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首先正方再次就之前争论不休的伦敦奥运会国羽问题提出异议,认为于洋、王晓理组合消极比赛的目的是为避免与另一对中国组合过早相遇而不是为保存实力,这个问题不在本次辩题的讨论范围内。谁料反方依旧咬住这个敏感问题不放,指出于洋、王晓理组合选择消极比赛是为让两队中国选手包揽金银,是保存国家队的整体实力,这一新颖的思路也引得场下观众一片叫好。然而正方并没有在此问题上费过多口舌,转而重申运动员为保存实力而消极比赛是合理利用规则为达到更高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手段。面对突转的话锋反方辩手依旧保持冷静,以一句“这不是合理的手段,而是在钻规则的漏洞。”予以回应,并通过强调运动员应该是规则、运动精神的完善者而不是破坏者将话题再次拉回己方理论。接着,双方就规则的公平性和运动精神展开攻防战,双方势均力敌。就在辩论即将陷入僵局之时,正方发出强势反问:“运动员通过消极比赛的战略为后面关键比赛蓄力,这难道不是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看齐么?”对此,反方以其立论中长远发展的观点予以巧妙回击,强调预赛与决赛同等重要,运动员对运动精神的践行应不只在一场决赛中而应在每一场比赛中。同时,反方也抓住机会指出正方这种只为追求最后奖牌的行为太过功利化。面对反方犀利的追问正方再次将反方所提对精神的追求架空,主攻其不现实性。随后,双方就精神追求的现实意义展开又一轮攻防。不久,正方再次转移战场,提出:“对方辩手总是强调让运动员全力以赴,您方认为我们的运动健儿是超人吗?”而在这之后的自由辩论中,反方牢牢抓住体育精神,对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叙述。正方则主打我们应体谅运动员,其保存实力是基于个人实际情况上的正确选择,双方相持不下。最终,反方自由辩论时间先耗尽,正方辩手开始轮流起立,强势对反方进行单方向的问题阐述与提问,正方辩手也借此机会将己方观点毫无保留地抛出。
自由辩论的紧张气氛还未平息,辩论赛进入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反方四辩首先起立发言,他再次强调伦敦奥运会上于洋、王晓理组合选择消极比赛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保存国家队整体实力的目的,彻底将这个问题的主导权握在手中。他接着举出坦桑尼亚运动员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在腿瘸后仍坚持跑完马拉松的例子,坚定地提到:“精神必须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运动员的实力并不仅仅用成绩来证明,重在拼搏的过程。”回到己方理论中心。最后,他又阐明运动员消极比赛给大众带去的误导极具危害性。正方四辩最后发言,此时正方辩手个个坐姿笔挺,而反观反方辩手,其脸上已依稀可见一抹笑容。正方四辩在陈词中犀利地指出反方将消极比赛全盘否定有过渡丑化消极比赛之嫌,反方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是完全抛弃唯物而转向唯心主义的行为。之后,他从对消极比赛的定义开始,为正方理论做出详尽的巩固。最后,正方四辩打出感情牌,呼吁大家应替运动员着想,运动员为获得对自己实力的肯定而迫于压力,忍辱负重选择保存实力,我们不愿看见运动员流血、流汗,最终却因为得不到证明而流泪。
嘉宾点评环节中,本次辩论赛辩题的命题人工程管理2011级耿翱翔学长说:“这个辩题其实经过3次修改,目的是为了让其对辩论双方都更具公平性。所以本次辩题的重点不在那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消极比赛’而在于‘保存实力’。正反双方都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另外,正反双方对消极比赛定义的恰当程度也是影响比赛局势走向的重要因素。”
文:张政 陈思婷 图:李华薇 李溪宁
最佳辩手
嘉宾点评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