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亮相
本站讯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5月2日晚,校辩赛复赛第二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反方数学科学学院以“少年不识愁滋味”惜败正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少年识得愁滋味”,正方四辩李云迪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正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方辩手:蒋硕 史冬婉 朱梦琪 李云迪
正方观点:少年识得愁滋味
反方:数学科学学院
反方辩手:史若楠 于泽源 史红冉 李凯丽
反方观点:少年不识愁滋味
获胜方:正方
最佳辩手:正方四辩 李云迪
出席本次辩论赛的嘉宾有: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孙即霖,管理学院沙竞之元指导老师张竞元,海洋环境学院老师赵传湖,工程学院老师张开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李文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老师李婧担任点评嘉宾。
开篇立论,正方一辩首先从辩题中的两个关键词“少年”和“愁”入手分析辩题,指出辩题中的“识愁”并不指识得某种愁,也不是指识得所有愁。然后由少年阶段的特殊性,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和现代信息量庞大,给少年带来压力的现实状况,阐述本方“少年识得愁滋味”的观点。反方则从辩论赛一开场便开始强调“愁”与“愁滋味”的区别,指出“愁是同喜怒哀乐一样的情绪,带有暂时性、情景性的特点”,而“愁滋味是一种情感,是有一定人生阅历之后积累的人生感悟,带有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
质询伊始,正方二辩先旁征古诗词引出古人“家国愁”“乡愁”“感时伤景之愁”作为类比,却遭反方二辩的反问“怎样理解滋味二字”。正方三辩针对反方“少年人生经历太少不能体会愁滋味”的观点,提问反方“人生阅历多少的标准”,但并未得到反方确切答复。及反方三辩质询,以“喝茶”和“品茶”为例,指出类似于“愁”与“愁滋味”的关系,得出 “品”字体现了“滋味”所需要的深层思考。
正方四辩于小结阶段紧抓反方屡次提出“愁”与“愁滋味”的区别不放,认为反方并不能指出两者的具体区别标准,并指出反方有混淆“识得”与“识尽”概念之嫌。反方四辩则另辟蹊径,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愁”与“愁滋味”,并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来论证对方“现代信息量大给少年带来压力”观点并不成立。
小结结束后,自由辩论阶段,双方重整旗鼓。正方一辩先是提问:“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愁滋味是基于愁而产生’的,并由于人生阅历的积累而逐步形成一种深刻的、稳定的情感。那么请问‘愁’要形成‘愁滋味’需要多少时间?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标准能够来衡量呢?”反方二辩立马给出回应:“‘愁’和‘愁滋味’是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而区分开的,阅历是一种非具体化的存在,想必没有人能把它量化吧!”为使己方观点更具说服力,正方三辩援引数据加以说明:“每年都有8.5%的少年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反方三辩的反驳也相当干脆利落。紧接着,针对正方认为“山区留守儿童识得愁滋味”这一观点,反方反击道:“同样是生活在山区的孩子,每天都在希望小学上学,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如此乐观,你认为他们是在愁吗?”正方回应道:“乐观就不识愁滋味吗?李清照有词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山区的孩子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必然会思念父母,即使有时表现出乐观,但试问那个留守儿童不愁。”正反双方秉持己方观点,难分上下。
比赛接近尾声,反方四辩再度重申,重点强调“愁”与“愁滋味”是两个不同概念。正方四辩则结合自己年少的经历、感受加以总结: “每个小学生每天都要背着3.5公斤的书包上学;中考的学生考前要做100卷子;每年都有500个少年抑郁自杀,我们应该摆正位置,俯下身来看待少年的状况,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话毕,现场掀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赛后,点评嘉宾李婧进行总结,对双方辩手的出色表现和双方辩手背后的智囊团表示肯定,并分别指出了双方辩论的重点所在:正方侧重于关注少年时期这个特殊阶段,而反方则充分抓住愁的发展历程。
文:潘诗宇 卢国彬 图:张翔宇 孙亮
最佳辩手舌战群儒
嘉宾点评 温文尔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