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伏尔泰与中国:从陌生中国到脚下远东

作者:焦舒曼来源: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12-04-28

字体:

CHARLES COUTEL讲述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本站讯 1740-1770,在这三十年的黄金时期,欧洲认识到真正的中国,而伏尔泰,对于西方走进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月27号下午,受青岛法语联盟之邀,CHARLES COUTEL先生于外国语学院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伏尔泰和中国——从陌生的中国到脚下的远东”专题讲座。

    CHARLES COUTEL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伏尔泰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伏尔泰(Voltaire, 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中国文化的深切认同者。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介绍、评述几乎终其一生。 而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都源于儒学的精髓:团结,温和,宽容,自省,友爱,谦逊和热情。在整个欧洲,孔子学说中的人文主义也正因伏尔泰的巨大贡献经历了从原有被动接受到主动重建的过程。

    伏尔泰再现了中国,通过阅读儒家思想,从而真正的遇见华夏文明,真正认识自己。在走进中国的过程中,伏尔泰引导了一场真正的革命,一场哲学和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延伸和更新了《哲学辞典》(伏尔泰著)的精神内涵。伏尔泰四个阶段的哲学理念是CHARLES COUTEL研究团队的创新性观点。第一个阶段中,在大量阅读孔子著作的过程里,伏尔泰既定、先入为主的中国文化形象与其重新树立的形象逐渐结合。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尽管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但对于来自于东方的文化不能过分狂热,这也体现了伏尔泰哲学理念中“自省”的思想,此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全新演绎。第四阶段则是对中国文化模式的完全超脱,他开始反客为主的进入了自己创造的文化模式阶段。

    “伏尔泰认为,好客性是孔子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好客性作为一种社会化美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CHARLES COUTEL先生又对好客性做了解说。好客性是由自我推及他人的过程,分为双边、多边以及自我的好客性。自我好客性是指接受自己、爱自己。继伏尔泰之后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详细阐述了好客性的广义内涵:“在我们人类的土地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神灵、一种宗教,是时候思考广义的博爱了”。

    在最后的回答问题环节,CHARLES COUTEL补充说:“许多年后,因为有了遥远的时空条件,在与中国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伏尔泰的学说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剖析。研究孔子和伏尔泰,并不是用中国办法解决法国问题,而是更好的有利于中法文化交流。”

通讯员:焦舒曼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