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画架者随处可见,琴瑟笙箫音时有所闻,高雅艺术渗透于生活中每个角落,近年来艺术生数量增加显而易见,每到岁末,艺考便如劲风袭来。每逢四五月份,全国众多单位纷纷召开招聘会,应届毕业生到处投递简历,艺术生也穿梭于各行各业,就业面前,艺术有何魅力?面对不同行业竞争压力,艺术专业毕业生该如何调整自己?让我们走进艺术生,了解就业。
舍艺术而取生存也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380万,2006年413,2007年495万,2008年532万,2010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同时,就业市场上各种职位的空缺越来越少,劳动力供大于求,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 “艺考”扩招之后,艺术类专业不再属于招聘企业眼中的热门专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比其他专业低10至20个百分点。
中国海洋大学于2005年创办艺术系,现如今已有两届学生毕业。为了解相关就业信息,记者对音乐表演2006级李芃进行采访:“我现在报社就职,同级同学中除个别选择考研,其余均已找到工作,但只有少数人从事对口职业。”据悉,现已毕业的艺术生从业跨度很大,从音乐教师、乐团工作者到明星经纪人再到军人、事业单位工作者等,大部分艺术专业毕业生穿梭于各行各业。另外,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变为一种主流。
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求生存而不得不改行,但细究之下,忠于艺术与另谋高就并不矛盾。目前艺术类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在增长,有些专业高校毕业生供需比例高达1∶10以上。
由上观之,艺术类市场远未饱和,政府对文化发展也十分重视。那又是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艺术毕业生纷纷转业?“创作绘画不似一般专业,要想在此行业有所建树,天赋必不可少,学习到一定时期便会止步不前,走出艺术行业,以后或许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位在市立养老院就职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在谈及转业原因时说道。职业发展能力、工资数量对大学生工作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兴趣爱好无法停留于艺术行业是艺术生转业的另一原因。音乐表演2009级朱雪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会跨专业考研,相比于二胡,自己更加喜爱英语。”
部分艺术专业工资较低
既然不想延续艺术梦想,为何广大学子在高等学府“苦修”文艺?艺考魅力又在何处?
抛砖引玉为大学
2003年起,我国开始扩招艺术类专业学生,按照国内高考招生制度,艺术类考生虽然也必须参加文化考试,但其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二三百分之多,艺考显然成为一些人进入高等学府的敲门砖。
美声、乐器等练成气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受近来娱乐节目影响欲圆明星梦者只要本身具有一些表演基础,高考之时再稍加填补文化课,他们便抓住机会参加艺考。相较之下,美术则易速成,半年时间文化课要想提高上百分难之又难,而艺考前外出求学三个月,素描、水粉、速写便可运用自如。高考前接受名师辅导可谓是事半功倍,但花销巨大也是有目共睹,一节艺术辅导课高达几百元已稀疏平常。
就业难而艺考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艺术专业学生,而这种社会现象进来也愈发严重。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刘福芳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盲目追风的现象,许多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自身的特点而踏上艺术之路,造成当下的就业难问题。”
老师想帮助学校提高升学率,家长想为孩子寻一条捷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艺考,艺考真的能为学生开辟一条能生存之道,还是将其引入所谓的死胡同,限制其未来的发展?艺术生就业难与转业频繁让众多人重新为艺考定位。
拥挤的绘画场地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艺考热”达到“沸点”,艺考报名总人数为16.9万人。受就业等诸多因素影响,此后艺考热开始降温。2008年全省艺考报名总数为16.1万人,比2007年减少8000人;2009年则一下子从16.1万跌至9.6万,比2008年减少了6.57 万人;2010年我省艺考报名总人数为9.07万人,比2009年减少6000人。而今年这一数字在继续减少。
艺考热与艺术生就业难这一矛盾越显突出,近几年,艺考人数连续减少,在减少教育不公平性等层面上讲不失为一件好事。从长远角度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文化必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但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涵养,不应与投机取巧挂钩,艺考之路值得广大考生慎重考虑。
摆正心态 路在脚下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劳动资源,其理应发挥专业技能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如何就业这一话题对在校学生来说不可回避,海大艺术系已有六年,学校对艺术生就业问题也予以很大重视。
大学是学生由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正如李芃所说“大学提供我们的不是专业知识、不是经历也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无压力的环境,大学是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尽情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不用担心受骗与失败。”高等学府对于艺术生来说同样可以锻炼自己,就这一点来说,无论能否按照所学专业就业,进入大学对所有人来说均有所裨益。
高雅艺术无法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艺术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通识必修课同样重要。另外,从学校角度看,艺术类专业设置应与就业市场挂钩,但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在校期间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为日后寻找工作打下基础。
艺术生考研率今年有升高趋势,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拥有的是学历与能力的份量,但目前,许多硕士生处于论实干力远不如本科生的尴尬境地,三年时光,继续深造与参与实践孰好孰坏有待深究。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主任康建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今艺术生就业的确存在很大难度,但终究不是无工作可找。现如今许多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于一些起点相对较低的职业则置之不理,这种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可取的。我建议大家从基础做起,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与各种技能,充分锻炼自己,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国各地纷纷召开招聘会
大学生毕业后,终将走上社会岗位,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到青岛礼仪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柳红博先生。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如今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并不是十分积极,而在社会工作中,态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对工作要求过高也会成为就业的绊脚石。建议即将毕业的艺术专业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方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见,当今艺术生就业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僧多肉少”现象,而是大家对“肉”的要求越来越高。摆正心态,理想的橄榄枝才会出现。
艺术生不应被限制在转业的孤岛上,学习与实践或可共赢,艺术与文化并不矛盾,高雅与平凡亦能互补,转业与否、考研与否,摆平心态,冷静面对,不让大学四年虚度便赢在就业道路的起点。
文:高嵩 曹培蕾 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