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经济学院教授刘增才

作者:吴天泽 王千里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0-11-07 字号:

生命如酒,在经历过时间的酝酿之后,愈显醇香。年迈,不是刘增才教授给人的印象,一句古诗很好的诠释了他度过的六旬年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或许不曾见过一个六十岁神采奕奕的老者在课堂上讲解追女孩子是需要策划的;你或许不会想象一位执教国际贸易学的大学教师却通晓易经八卦;你或许未曾见过一位被唤作“才哥”的老教师身着休闲T恤憨然可爱的笑容。这就是曾执教海大达28年之久的经济学院退休老教授刘增才。一路走来,刘老传奇的经历和特立独行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昔日的“才哥”已经退休,但他却并未停下脚步,每日读书、学习、讲座,简单却依旧风风火火的生活,绽放出那些不竭的青春与活力。
 
 
才哥和他的“一壁书橱”

 

睿智,属于才哥的故事

 

追忆,从数理逻辑到国际贸易

 

在经济类讲台播撒知识二十八载的刘老,年轻求学时却并非学习经济,而是对数学情有独钟。报考数理逻辑的研究生后,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没有上过高中、本科学习中文的刘老数学考到了90多分。初到海大时还没有数学系,于是刘老就到经济系,从此便在国际贸易的港湾里开桩树锚,装载了一年又一年的知识与快乐。

 

“什么是经济?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经济。它不是高深的知识,每个人都活在经济当中。”刘老简单的定义把人们眼中复杂的经济学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常识。不仅如此,坚持“教育是打开学生眼界”这一观点的刘老,还提倡国际贸易应当成为一种通识教育,而这正是源于他对经济的作用的全面认识:国际贸易能够让人从大的角度看待人生。

 

为师,我并不认同“传道授业解惑”

 

交谈中,刘老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思想着实让人惊讶:“韩愈曾说过一番气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然而刘老所言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从自身所见所感出发,经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师者,要想传道,必先得道,但世上能够得道的人有几个?是为“不能传道”;许多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只能在黑板上开工厂种地,却难以真正地去实践,是为“不能授业”;就好比画圆,面积越大,周长越大一样,书读得越多困惑也越多,是故不能“解惑”。

 

教学严谨,经验丰富的刘老却从未对“老师“一词下过死板的定义。他认为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迁移思想,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照本宣科。在刘老眼中,一切关系变得简单起来:做研究就好比小学生做题,唯一不同的是做研究要靠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再解决。

    

    邂逅,当唯物主义遇上《周易》

 

在与自己的挚爱数学打交道时,刘老机缘巧合地邂逅了《周易》,从此开始了对这一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结晶的研究,如今的刘老已是青岛市周易学会的副会长,《周易》成为他退休后研读的主要书籍。可能有人会困惑,一位唯物主义者为何对《周易》情有独钟?其实这并不矛盾,《周易》是中华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刘老从中读出了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东方人具有典型的直觉思维,而西方重视逻辑推理。“唯物主义核心是承认事实,但科学发展水平还不高,现在有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可以从《周易》的直觉思维中找到答案,这并不代表迷信。”

 

远见,送给年轻人的忠告

 

作为一位老师,刘老心中的学习是分为三个层次的:第一层是读书,第二层是学习,第三层求知,由浅入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提升境界,而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营养供给源泉。

 

中西合璧的读书单

 

说刘老学富五车一点也不为过,一入刘老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两大排立壁书橱,占据了客厅的“两壁江山”,让人产生置身于图书馆的错觉,墙上还写有“恕不外借”四字,刘老对书籍的热爱可见一斑。书籍给了刘老一生受用的智慧,正如他的名字——增才,他不断地阅读书籍,吸收着书中智慧,即使在文革十年中也从未停歇,这些智慧不断积累增长,为他日后教授十八门课的传奇教学生涯打下了基础。 

 

“人生有限,世上的书又这么多,所以我们要读就要读最好的书。”说到书,刘老脸上的神采更加飞扬。那么什么是最好的书呢?“其实真正的好书是很少的。”刘老为我们列了一份书单,他解释道:“中国古典的文化根基要受《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以及《黄帝内经》的熏陶才可以慢慢打牢,一个没受过这种熏陶的人在思想上总是会有所欠缺,而西方书籍则不必多读,因为西方的文化流派虽多,但归根到底都是柏拉图思想的多样性解释,最值得读的就是就是柏拉图的《对话录》,尤其要把《理想国》的部分精读。”极少的几本书,却中西合璧,无一不是经典,这是刘老阅书无数后的经验总结,刘老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读一遍这些书,自会领悟到其中的无穷魅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8年来,虽然讲授的是经济类知识,甚至研究过证券投资,但刘老从未炒过一次股买过一次彩票。人要实实在在地生活,不能靠投机取巧,一蹴而就,那样得来的东西不踏实,这是刘老的信条。

 

由此涉及到了很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刘老言语犀利却又不失幽默:“十月怀胎才能生孩子,什么事情都要慢慢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还以“富士康”连环跳事件为例,告诫年轻人遇事一定要冷静,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

 

年少时经历过苦日子的刘老十分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农村孩子们不抛弃上天安排给自己的那一份纯朴,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这是刘老希望看到的,这也是淘练人的方法。他给自己的学生们讲过盖房子的故事:农村娃就像从房子的一楼盖起,城里娃就像从房子的三楼盖起,起点是不同,但是不可能不要第一二层直接盖第三层的。“农村孩子要更有耐心,要坚信世界是每一个人的。”农村出身的刘老深切地说到。

    

“上大学不是来学破烂知识的”

 

刘老告诫大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世界并不需要书呆子。他在强调思维训练重要性时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你们来到学校第一是训练思维,第二是结识人,第三,才是学点破烂知识。”

 

“往往是不想赚钱的人能够赚钱,就像一心想要写好程序的比尔•盖茨。为什么?因为高度,因为眼界。”刘老铿锵有力地谈到眼界的重要性。刘老从不认同在人世间谋生是什么难事,一个人也不应该把人生目标定为谋生。现在的年轻人不应该觉得迷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是有这样的情怀,再怎样也是不会迷茫的。”

 

一个优秀的人要学会策划,要站在高处策划自己,刘老尤其推崇这一点。各人对高处有着不同的认识,人们抵达高处的途径亦是不同。懂得策划的人是值得欣赏的,不论是怎样的“高处”,用自己的智谋抵达才是出众的人。“策划是一种艺术。”黑格尔的名言一直铭记于刘老心中。

    

如今退休在家的刘老生活趋于平静,没有了工作的羁绊,日子更显惬意。读书、讲座、看新闻、做饭、散步、喝酒……每天的生活简单随性却很充实。采访中刘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还向笔者说起自己年轻时最爱的足球运动,脸上依旧闪现激动,让人丝毫不觉这是一位年迈老者,而是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

    

一个在书海里漂泊60余载的求知者,却从不视自己为大智大慧所得者;一位执教28年的大学教授,却并不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一位桃李芬芳的老人,他的每一届学生在毕业前最愿意叫他的是,才哥。

 

刘老爷子,给自己的学生带去了新颖的思想。传授的东西并不重要,只是那一份青春活力的种子早已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

 

记者:吴天泽 王千里    摄影:王千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