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园丁采风】张凯:栖在追求之上 行在快乐之间

作者:向海 吴天…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03-15

字体:

 

Hey,boy (girl),tell me about……”他从容地在同学中间踱着步子,洪亮的男中音操练着流利的英语:“If you tell me ‘sorry’ or ‘I do not know’ I will kill you.”而与此同时,讲课的话筒已经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向你伸出了“橄榄枝”。随时都有被提问的可能,随时被鼓励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充满压力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堂,这里正属于这位以“killer”自居的英语老师——张凯。

 

“相当严,“讲得很不错”,“有特点”是张凯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不同于其他大学英语课堂的相对轻松,要想在张凯的课堂上拿到一个漂亮的成绩绝对不是一件易事。“在教学上我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学得好的只会越来越好,不努力学习的就不要奢望正好通过。”往往是张凯在开课之初就会发表的“宣言书”。

 

正因如此,在他的课堂上,很少有人打瞌睡,也很少有人走神。与众不同的张凯打造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课堂风景。

 

教书·育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多彩的课外知识,宽广的展示平台,多样的思想交流,无处不在的压力和挑战……欢迎来到张凯的神奇课堂。

 

美丽的西方传说,绚烂的古老文明,上张凯的课就如同是一次次文化旅程,让大家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大开眼界。在张凯的心目中英语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桥梁和媒介,它联系着不同的专业,不同人、不同思想,“语言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学习语言要深入文化内部才能了解语言的美丽。” 秉承这一理念,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纷纷被他搬上了自己的三尺讲堂,索然单调的单词语法也多了几分充实与韵味。

 

然而,张凯的课堂绝非“听故事”这么轻松。你必须在每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课堂大量的随机提问,要求你能立即用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你甚至会被邀请到讲台上给大家当“导游”:英语课就像是一场冒险。就连例行的单词听写往往也会高达两、三百的单词量,而若你要能答上其中几个难以区分的很有价值或很有挑战性的词,即便其他听写得一塌糊涂,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给你一个大大的“A”。 同学们在提心吊胆积极备战的同时也渐渐巩固了英语基础,时间一长,不少同学都尝到了甜头。

 

 “张凯老师的课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严肃无味,”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8级朱立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领会到了他独特的教学方法,真正从以前的只学不说到现在能较好地说出口,抛开词句的进步和英语文化的了解,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很满足了。”

   

或许这就是张凯的神奇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方法是对学生施加适当压力,让学生从只会说‘sorry’、‘I do not know’到站起来就能脱口而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融入课堂并且坚持下来,这样就肯定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伴以适当的压力,保持心态良好,压力便是最好的动力。”窄窄的三尺讲台上,独特的“压力教学法”,构建着张凯奇妙的英语天地。

 

教师--引路人

 

深入了解英语文化只是语言学习的成熟,然而学习上的成熟却并不代表大学中人性意义上的成熟。

 

    大学是人性成熟、思考人生的地方。“作为老师,教书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对于知识,即使没有老师,学生也可以自己学习。如果大学的老师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引,影响的将是学生的一生,而不仅仅是这一年两年。”张凯道出了他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海大任教多年,张凯一直推崇学生多去接触文史哲学方面的知识。“海大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理科院校,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厚的人文根基。而哲学能让人更加明智地洞察人生。”张凯相信这些哲学的思考定会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很大帮助。

 

的确,教学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要让学生对社会充满信心”,张凯认为大学生应该多看积极向上、光明的一面,困难也就会变得弱小,而老师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甚至能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在课堂上,他会劝诫学生多关注人文思想,多和外界交流接触,他还会告诉学生心智成熟之后再去谈恋爱。

 

作为一位“过来人”,看到现在的学生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所以张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少走弯路,希望自己能真正帮助到他们。虽然不能每时每刻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但只要有同学找到他,他总会热心地伸出援手。“如果多年以后,我的学生跟我说,‘当年多亏了您,才让我走上现在这条路。’我真的会很高兴。”

 

几千个单词,几百条语法或是这一种语言,这都不能涵盖张凯想要教授的全部。

 

“凯哥” “老爸” “儿子”  

 

 

    “他们都愿意叫我‘凯哥’”

 

张凯的学生对他的第一评价是自信。这份自信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小便随着家庭的搬迁走南闯北的张凯,通读世界各国历史和名人传记,曾经在中学、夜校甚至剑桥少儿英语培训班的讲台上打拼过的他,现在站在大学的讲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看过张凯大学第一次试讲的人这样评价他出色的表现:张凯往那里一站就像个老师!的确,他的课堂上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充满着他机智的才思。

 

他也总是能渐渐地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张凯当年教的第一届学生很多人都已经结婚生子,但每每见到他都会亲昵的叫他一声“凯哥”。“我先把恶名传播出去,这样来上我课的学生都是真正想要学英语的。”谈到自己的性格,张凯其实是个生性随和的人,“很多人都认为我很厉害,但我不过是个‘纸老虎’。生气时为学生着急倒是真的。”这位看似严厉的老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渴望学习英语的学生。

 

“我是一个对儿子感到愧疚的老爸”

 

张凯有一个四岁可爱而懂事的儿子。当父亲的感觉让张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可能是我把工作看得太重而把儿子看得太轻,这让我一直觉得亏欠着他太多。”然而张凯绝对是一个开明的老爸,他不会要求孩子太多,他最希望传授给孩子的是一种踏实淡定的“好心态”。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氛围给了张凯满足的幸福感。张凯喜欢家里温馨的感觉,当他看见儿子在身边,他就仿佛从空中落到地上一样感到由衷的踏实。“你每天回到家,感受到家里那种温暖,与儿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张凯幸福地告诉记者,“与儿子在一块儿是我非常快乐的事。”

 

“父亲是我的楷模 我是他的骄傲”

 

张凯成长在一个正统家庭里,从小就接受完整而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哥哥都是老师,颇具书香门第的韵味。张凯年少时,父亲在人格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对张凯和他哥哥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家里传统却不保守的氛围,对他影响极大。

 

父亲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在访谈中张凯对记者说:“哪怕是一天再怎么劳累,只要我跑到他面前问他不懂的问题,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地讲上两三遍。”身为教师的父亲虽然桃李满天下,但却从来没有过高的期望过张凯,他告诉张凯的永远是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父亲教育子女有着从容淡定的好心态,而这样一种为父为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张凯。

 

当被问及在父母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张凯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视他为自己的骄傲。“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就如同看待一件自己精心雕琢的‘产品’一样,而我的父母没有强求过他们这个产品给他们带来什么大富大贵,只要他们的‘产品’能够有着一颗向上的心,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就够了。”

 

    学生的凯哥,宝贝儿子的老爸,老爷子的好儿子。脱下了教师这身工作服,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张凯,平易近人,简单随性。

 

知足常乐与“自找麻烦”

 

从小深深地受到父亲普通人生论的影响,张凯从不刻意追求做人上人,而一直信奉“延安情节”的他也总是以一颗普普通通的平常心去经营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双名牌鞋,买了,穿了,然后怎样呢?还不就是踩在脚下走路嘛!”有房子住,有饭吃,还有点结余,喜欢安稳的张凯是知足常乐的。总是一身普通的休闲服和牛仔裤,张凯确实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对于生活条件等等总是“差不多就好”,不会要求过高。

 

 

谈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时,张凯也总会想起自己一直向往的抗战时期的延安,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单纯的思想仍使那个红色革命年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上海的知识青年从花花世界奔赴延安,绝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那种进步的氛围吸引他们。”当年张凯的父亲也曾放弃留西安转业成为师职干部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人身边,这给了张凯很大的触动。父亲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现在张凯也知道,而且拥有了,就懂得知足。用张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精神上充实,依然可以活得很快乐”。

 

但是,知足常乐的张凯从不会陶醉于这样安逸的现状,从中学教师到海大的研究生,再到留任海大成为一名英语讲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努力攻取博士学位,他从来不是一个能闲得住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给自己找点压力蛮好的。”

 

“当大学老师,想混日子很容易啊,按时上课按时下课,只要学生不造反,就不会有人来找你的麻烦。” 张凯打趣道,“但这样日子过久了,心灵就会像长满野草的荒地一样。”

 

不甘于现状的张凯开始用不同的办法来催己上进,选择考博以后,张凯总要经常抽出时间来看书学习,“虽然很多时候书上内容很难懂,但还是要坚持下去。”日复一日地自我施压,张凯在工作职责以外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或许就是这样的“自找麻烦”,成就了他英语课堂上旁征博引,自信从容的独特魅力。

 

尽管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张凯仍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我在准备考博的过程中,就要每天迫使自己看一点书,这样一年下来也可以看不少书了,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啊。”张凯笑着说,“要看得开,把握好这种压力,不要让它搅乱自己的生活。并不是我非得考上,这个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看得到结果以外的意义,体味着沿途的风景,张凯似乎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乎成败。或许,一种昂扬的姿态远比结果重要,能够永远保持孜孜不倦的追求,却不强求,张凯的生活态度积极却又淡然。

 

Hey,boy (girl),tell me about……”或许多年之后,当急促的上课铃响起,张凯还是会拿着话筒行走在同学中间,用这样的开场白开启自己和同学们的英语世界。还是两、三百字的单词默写,还是风趣幽默的课堂讨论,还是精到独特的教学手法,还是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年轻的脸庞……张凯,一个普普通通而又与众不同的英语老师,仍然自信坦然地坚守着自我,仍然从容矫健地迈着自己永不止息的脚步。

 

记者:向海 吴天泽 王慧娟    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