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三号楼的脚步声,正门的温婉,侧门的有力
坐落于八关山山脚下的鱼山校区学生宿舍三号楼,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度过了一段略显不平凡的日子。海洋生命学院2009级新生,无论男女都安家在该楼内。一层大厅的铁栅栏,将这群新生男女分隔开来:新入学的男生们,生活在一楼铁栅栏的左侧,女生则占据了剩余的寝室。男生经由侧门出入,女生则从正门出入。围绕着这铁栅栏,一幕幕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个问题也从中而生。
远源杂交的不亲和性
原本是女生宿舍的三号楼,由于男生们的突然到来,种种的不便与尴尬出现在军训期间。
如同昔日的月光依旧每夜珊珊而来,然而温婉的荧光下浮动的不再是隐约在灯光下夜读时那未干的长发,而是大裤衩下常年穿着毛裤的两条腿。
如同昔日的晨风依旧每天应邀而来,然而拂面的清风下飘溢的不再是雏日下晨露微微的清香,而是栅栏对面门缝中飘扬而来的阵阵“男人味”。
曾记否,晚风凄切,随风凌散的不再是秋叶,还有自由落体到男寝窗前的女士内衣。
忆往昔,二更风急,解带宽衣,奔走在前往盥洗室的路上,眼前之景,不仅有晚风夹着的微凉月色,还有月色下转角处夜读的学姐。
羽矢与银镜的尴尬,就像主演是中国人的国产大片一样,不是常有,也不是常常没有;因彼此间近乎零距离的接触所造成的不便,就像是海大服务部过期的牛奶,看似不多,仔细找找就很惊人了。彼此间如此微距离地对焦在对方的镜头下,这隐约透露出鱼山宿舍楼较少的些许无奈,然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一个铁栅栏也许便已足够作为一句警语,让我们时刻记住留出一份空间,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彼此眼前。
夜深,人静,笔者的舍友再次荡漾着微笑熟睡在学姐的环绕中。
栅栏拦不住的情谊
生活在3号楼的大一新生们,还未曾忘记每日清晨隔着铁栅栏问候的言语,未曾忘记苦训一天后铁栅栏内外相视而笑的情形。铁栅栏,拦下了一份不应有的年少轻狂,却拦不住内内外外深深的情谊。
镜头一 友情的绽放
期间的某个黄昏,本应该闪烁在飞信上的文字转化成音频格式填满了栅栏内外方圆5㎡的空气中, 好奇的面孔留满了阳光的痕迹,侧倚在门框边。“告诉你们女生那边,明早军训提前5分钟啊。”“知道啦,你们的表交了没?辅导员让你赶快交上去。”立于两侧的声源是当时的男、女生负责人,被凳子环绕的栅栏前那一小片空地,此时已成为写有“谢绝会议”字样自习室的替代品。省去了的是手机荧屏上常常灰色的QQ头像,得到的是结识新朋友的喜悦。
铭刻在手机上军训时的记忆,时间仿佛停留在结识对方的那一瞬间
镜头二 关爱,给学弟们
当相识弥漫了夜幕,转角处的长发也有了熟悉的脚步。栅栏间传递的,由选课的草表,用过的课本,慢慢变为热腾腾的晚饭,关切的问候。时间划过秋天,当绿色的军装已流淌在盥洗室的深处,那些通过社团或老乡会所认识的学姐们,给刚搬入三号楼的新丁们,带来了如家的温暖。
镜头三 执子之手
当曾经军训时的公鸭嗓换上了准备已久的秋装,脱下了拉歌时的气势十足,换上了一点莞尔,一点玲珑。摆脱了“绿帽子”的称号,再次走向足球场的已不再是一簇簇绿意盎然的人影。相伴而行,小阳伞下是手挽手的誓言,灯华已尽,仍然低语在铁栅栏前。同住在一栋楼中才能不用再重复每日分别时门前路灯下的絮絮念念,同住在一栋楼中才能每夜,相笑在月光的拥抱下,同住在一栋楼中才能每每仰起了脸,只为了迎接你的容颜。
有的人想要进去,有的人想要出来
回首,看过往似与今朝不同。往年的卧谈会上,常有人高喊“明年的今日,就是你联谊寝室的日子!” 当三号楼还完全处在那“半边天”的统治下时,男生们往往只能通过社团活动或寝室联谊来建起与异性间的友谊之桥,其中所费的周折,不亚于用移动无线网卡打开一个网页。再加上选课的自由性:部分同学深受《D调的华丽》所洗脑;五湖四海的姐妹兄弟们之间个体逻辑思维的不同,导致了海洋生命学院的学子们,到了分班之时仍然只能伙同同寝室中的六个兄弟,默默地过着“11.11”。
宿舍联谊,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
然而今年确实有所不同,不必把联谊晚会看做掀红盖头一般,不用只在聚餐时才能互相交流,不必等到崂山实习时才能叫出对方宿舍全员的名字。在三号楼,这种非主流的混搭方式也许正好适合这群90后的新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着栅栏间的关系。这种不同于往年的情谊流淌在栅栏内外,让新一届海洋生命学院的学子们凝成了一股绳。
主演《建国大业》的不都是中国人,住三号楼的也不都是女生,但是他们同样精彩。
阿姨有话说
在这栋楼中,还有一个人,静静的立于幕布之后,观看着这一出略微不同寻常的生活剧。笔者就三号楼男女混住一事采访了该楼的楼管。
观海听涛:您曾经管理过男生宿舍吗?
楼管:没有,这是第一次管理男生宿舍。
观海听涛:觉得男生好管理吗?管理起来与女生有什么不同?
楼管:三号楼的男生很听话,晚上回来得很早,十点半关门后基本没有晚归的,在这点上女生都没有男生做的好。这几天组织寝室联谊的活动,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大厅中交流,但是还没到规定的时间男女就自觉回各自的寝室了。
观海听涛:您认为这样隔着铁栅栏生活合适吗?
楼管:三号楼的学生们都很听话,开学以来也没有发生违反规定的事情,这样的混住方式也未尝不可。
对于生活细节的合理把握,对于彼此间交流的适当积极都表现出了海洋生命学院的学生在这次混住中良好的自律性。正是由于他们在言行举止上的表现才让三号楼的安排得以安全地实施下去。
美丽存乎于尺度之间
不再是曾经的遥相互望,不再是接肩而过时的颔首微笑,不再有隔在两栋楼间填满美丽的那条小路,等到初来时的矜持散尽被懒散代替,双方间共同垒起的高墙被自己所瓦解,相识?相知?不过是了解更多对方的隐私罢了,对方的丑态罢了。“A secret makes a woman woman.”没有了那份应有的神秘感,我们又从何去猜寻,层层庭院后是否还在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芬芳?
诚然,三号楼方便了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班级的团结性。但是,三号楼的夜幕,笼罩了太多的不便与尴尬:收敛的举止言行,常常紧闭的宿舍门,转角处突然变得匆匆的脚步声……
种种的疑惑困扰着关注此事件的人们,与此同时,男女生合楼向来是社会争议的焦点,隐藏在这个议题下的是众多家长焦虑不安的面孔和那些面前放水缸的所谓专家学者。然而三号楼的学子们没有生活在《重庆某学院男女生混住一间宿舍》中一个学校只有六间可用寝室的贫田瘠土上,亦不会做出像《广东某学院13000元卖男女混住证》中理应被和谐掉的行为。如此的安排只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策,同住一楼的少男少女们也一定也会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在此之前,作为一名有资格佩戴海大校徽的学子,他们理应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也必定能够把握住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这份自有文化以来就存在于双方间绵延至今的美丽得以蕴育,培蕾,绽放。
记者:肖力天 摄影:郑玉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