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一位探索在治学之路上的行者

作者:安杰 鲍治…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9-04-02

字体:

    有一个人,身出平凡,却凭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成为一个成就卓越的教授;
    有一个人,勤奋严谨,却不失创新精神,在人生路上抹下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
    有一个人,严于要求,却以他的慈祥与关怀,感动了无数的学子;
    有一个人,荣誉满身,却总是淡然地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发其全力,探索在治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樊廷俊老师如同一个苦行者,肩负着为学、教学、治学大任,用自己毕生精力为科教发展点滴耕耘,努力开拓着新的领域,谋求新的发展。短短一个下午的采访,他——这个博学而淡定的海大教授,在记者脑海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樊老师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时,樊老师总是幽默地说“在接受我们的审判”,而整个下午,他都像是一位父亲,与我们交流感情。从高中时几近辍学到博士时留学日本;从初来海大毫无经验到此时此刻信心十足,樊老师侃侃而谈,他非凡的谈吐,广博的见识,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

求学篇

    漫漫求学路

    “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极其困苦。”樊老师回忆道,“没有饭吃的时候,我甚至吃过柳树叶子,味道很苦很苦。”樊老师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大的。读高二的时候,樊老师担心家里无法担负学习费用,想要辍学回家务农,供弟弟妹妹上学。“父亲说,‘如果你真的不想学习,那我答应你,但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不同意。虽然咱家穷,但是我砸锅卖铁也得供你读书’。”父亲的话,给了他人生的动力,从那个时候起,他决心一定要努力尽早完成学业,走出农村,找到好的工作,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简单而朴实的信念,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凌云壮志,却在漫长的求学路上,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学习的路终归不是那么平坦,“虽然学习成绩上一直出类拔萃,但是由于地方教育模式落后,我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基础薄弱。但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努力地学习英语,从高中到大学,我的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也由此成为同学们的榜样。”说到不服输,樊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他读大学时,山东大学第一个学期的动物学考试是面试,樊老师从山区乍到城里,第一次参加面试,看到对面的老师,紧张得慌了手脚,仅仅得了60分。他不甘心,不服输,也没有找客观的理由,而是更加努力、全面地去学习。最后,本科所学的47门课,他的总成绩在院系内排名第一。

    或许有过动摇,或许遇过荆棘,而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便可以让这些所有的“或许”散若云烟。

    远渡重洋,留学日本

    樊老师在1994-1996年期间留学日本,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生物科学就读发育生物学专业,并成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谈到在日本的经历时,樊老师说,那2年让他感悟颇多。从一名普通的留学博士蜕变为后来备受导师看重的弟子,这其中的收获必然非同小可。20世纪末期的中国在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樊老师描述说:“我读本科和硕士期间仅接触过四次电脑。当年,北海道大学一个研究室内的设备足以与山东大学整个学校的相媲美。”留学期间,导师安排一名日本博士带他做实验。初到异国的他见识面窄、实践经验不足,见多识广的日本博士则盛气凌人、傲气十足,而学识渊博的樊老师也敢于争强、不甘示弱。两个同样不肯服输的人在朝夕相处过程中难免发生矛盾,最为严重的一次,甚至需要实验室助教亲自出面调解。然而就是凭着这股不甘人后的精神,他后来的实验结果竟然比带他做研究的博士都要好。从此,他令众人刮目相看,导师看中他的才华,经常委以重任。而那位日本博士也开始真正从心底佩服他。

    “日本人很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他们就真的尊重敬佩你。从那之后,我们的矛盾便化解了。”樊老师说道。在日本留学期间,樊老师在学术科研上的收获自然不菲,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更是收获良多。他说:“日本人修养很高,马路上不会出现闯红灯现象。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能真正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公司职员向来服从领导安排,即使能力超群也不会随便轻视别人。在他们眼中,自己要做的就是做好分内之事,而不是费尽心机的去争取高官,即便是一名清洁工也不例外,走在一栋普通写字楼里,你会发现地面、玻璃、窗台全都一尘不染。”樊老师治学严谨、做事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必然也受益于此。

教学篇

    严谨为学,诚信为人


   

    记者走进樊老师的实验室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八个大字。他说:“生活中的幽默不要带到实验室去,科学上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每一项成果都要经得起推敲。”樊老师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们:“樊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内简直判若两人,他常说‘我们的大脑中要安装一个开关,走进实验室就把开关闭合,保持大脑的紧张状态’。”樊老师在研究方面注重创新,来海大后他开启了7门新课程,包括实验课。他不迷信权威,不会墨守成规,坚持“别人研究过的东西我不会再去研究”的态度,并看重合作精神,他说:“一个人仅凭自身力量不可能为科学做出大的贡献。”

    “严谨与创新也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樊老师说,“现在的科研,并不是一个人、一朝夕做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合作,有合作,就必须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本。”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家人,樊老师一直坚信,只有以诚信去对待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与之交往的。在海大的日子里,对待朋友同事,樊老师有诚信;对待学生,樊老师有威信。这种诚信让他在得到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老师的好评、同学的爱戴。

    主攻科学研究,重视本科教育

    樊老师说:“尽管我自己还有许多科研项目而且要带很多研究生,但是我从不忽视本科生的教育。每次上课前,我都要用一整天的时间去备课,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自己心里会很舒服,因为我觉得,我感觉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诉我的学生是一种幸福,我对他们的感觉就像是对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真心希望他们能收获更多。如果我能教给他们一些东西,再忙碌我都不会觉得累。”樊老师对工作的确兢兢业业,在我们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竟接连有三名同学来办公室找他,电话铃声更是不断响起。

忙碌的生活

    “老师同于父母,在学生身上我们都会寄予厚望,学生的成就是老师的骄傲。”樊老师的眼中充满期待。他的同学总说,樊老师虽然在实验室要求特别严格,但是课下他总是经常关心同学的心理和生活,可谓无微不至。他带学生外出游玩放松,在学生心情郁闷的时候给以关切的开导,就像是一个父亲,对子女有道不尽的关怀。

治学篇

    我有两个“家”

    “人的一生总有两个‘家’,一个是实际意义上的家庭,一个是我们工作的岗位。”樊老师说,“做人要做一个完整的人,不能只搞科研而忽略了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感情,也不能为了感情而丢掉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自己的家庭给我们带来幸福与温馨,事业的家庭决定我们的前途与价值。这两个家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家里幸福了,工作才有激情和灵感,工作好了以一个好的心情面对家人,会减少不必要的口角之争,相反,如果处理不好这两个‘家’的关系,或者忽略其一,那样只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独到的见解,使樊老师总是保持着愉悦的心情,他说,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是很有利于工作的,这种愉悦可能是天生的乐观,也可以从工作中,家庭里获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朋友。对待朋友,要诚信,要有对待家人的诚恳,没有人可以孤立于朋友的圈子之外,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

    十分耕耘,一分收获

    樊老师目前正忙于对眼角膜的研究,他告诉记者:“我国400多万失明人口中有约80万患者病因是角膜内层细胞受损。我们将人工合成的角膜内层细胞移植到家兔的眼睛上,第一次实验时,家兔保持正常视力7天,这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并未感到满足,现在我们已经创下长达39天的记录。预计在2011年我们会将此成果推向临床,而全角膜的科研产品也会在2015年问世。”失明患者在生活自理上有很大不便,给家庭造成经济困难和精神压力。如果他们能重见光明,将为社会注入极大的劳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樊老师谈道最令自己欣慰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用到医学上,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为那些正承受病魔苦难的人们尽自己微薄之力。这就是他,一个有着突出科研贡献的教授,一个有着大慈之心的长者。

    樊老师来海大已经十年了,与海大的情缘自然不言而喻,海大在他心中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和科研路上坚实的后盾。

    樊老师常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我们需要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作通向成功的基石。或许在每一次实验中,我们都会倾入全部时间与精力,但往往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换而言之,我们的一分耕耘不会得到一分收获。”人生如四季,年轻气盛之时犹如播种之春,耕耘之夏,人到中年即进入收获之秋,前三季的努力与否决定着你最后拥有的“寒冬”还是“暖冬”。也许,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成就了这样的一个他,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他的晚年,定当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暖冬吧。

记者/摄影:安杰 鲍治成

【新闻链接】

    樊廷俊,男,1964年10月生,山东单县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主任、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科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库”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等。
    专业: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研究方向:海洋动物细胞工程与细胞分化
    主要学术成就:
   (1)在国际上率先查清了非洲爪蟾、牙鲆、中国对虾及卤虫孵化酶的生物化学性质和酶性质、孵化腺细胞的分化规律以及孵化酶基因的表达时相,为阐明动物胚胎的孵化机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非洲爪蟾孵化酶及其卵膜降解机制的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或至少是国际先进水平。
   (2)在国际上首次查清了中国对虾、日本蟳和菲律宾蛤仔酚氧化酶的生物化学性质和酶性质,初步查清了多糖和弧菌类免疫促进剂提高虾贝类自身免疫力的细胞和分子机理,以及内分泌干扰物降低虾贝类自身免疫力的细胞和分子机理。
   (3)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大菱鲆鳍细胞系,制备出了免疫保护率超过85%的大菱鲆红体病病毒疫苗,为大菱鲆红体病的免疫预防创造了条件。
   (4)在国际上首次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罗氏海盘车创伤腕的再生过程、再生方式及其再生机理,为其它后口动物再生机理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5)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未经任何肿瘤病毒或癌基因转染的没有任何致瘤性的家兔角膜内皮细胞系、新西兰大白兔角膜内皮细胞系和人角膜内皮细胞系,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的研制及其临床移植奠定了基础,为全世界1100万角膜内皮盲患者重见光明带来了希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