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要闻

于宜法副校长一行访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作者:张学成来源:海洋生命学院发布时间:2008-10-10

字体:

于宜法副校长(右)与袁隆平院士合影

    本站讯 10月9日,于宜法副校长一行赴长沙访问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会见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会谈中,袁隆平院士听取了双方科研人员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双方总结了前几年两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取得的成绩,畅谈了合作研究的前景,并以“导入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创制水稻新种质”为题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书。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1995年又组建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袁隆平院士的领导和主持下,进行了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高产栽培等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2000年实现了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目标,2003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45亿亩以上,增产粮食4000多亿公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2002年开始,我校海洋生命学院张学成教授与该所赵炳然博士合作,利用藻类基因资源对水稻种植进行种植改良。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功地将螺旋藻藻蓝蛋白基因导入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并且进行转基因水稻株系筛选。

    海洋生物有丰富的功能基因资源,利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和改善稻米营养质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6年合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发挥各方的优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利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培育具有更高产量潜力、抗逆性强或拥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水稻新品种。


附: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颁授奖励证书和奖金(500万元)。

    袁隆平院士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袁隆平院士(左三)、于宜法副校长(右三)和课题组成员合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